秦基伟上将的两个儿子:一个曾任陆军司令,一个在越南边境立军功

纪史官吖 2024-12-19 20:16:4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虎父无犬子”,秦基伟将军和他的两个儿子,就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秦基伟将军从红军开始,就书写了一段传奇的军旅篇章,而秦基伟的两个儿子秦卫江和秦天,也追随父亲的脚步参军入伍,并先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长子秦卫江曾任东部战区陆军司令,次子秦天则在越南边境立军功。

一、坚持学习的秦卫江

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一年,秦卫江出生了。虽然父亲是上将,可秦卫江却没有享受到半点优待,反而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要注意言行举止。

从秦卫江记事起,秦基伟就一直以最高的标准要求秦卫江,从不允许他在外面暴露自己的身份,而且要求秦卫江靠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做贡献。

与此同时,秦卫江也经常听父亲讲述那些战场上的故事,内心不知不觉中对军旅生活心生向往。

在父亲的支持下,秦卫江最终考入军校成为一名军人,像父亲一样穿上军装保卫国家。

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秦卫江坚持训练,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训练场上,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而当时的中国更需要的是掌握先进知识的新型军事人才。

秦基伟也一直提醒儿子:“不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学习科学知识,才能跟得上社会的变化。”

所以在参军之后,秦卫江一直坚持学习,而且专注研究指挥岗位,以及外国军队的战略。

2002年秦卫江获得国防军事大学硕士学位,也是我军作战部队中第一位被授予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2011年他又被中国科学院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虽然秦基伟没有看到这一幕,却看到了秦卫江的努力。虽然对儿子的教育很严厉,但在严厉的背后却是温柔与鼓励。

尤其是秦卫江参军后,二人的共同话题多了起来,经常在一起聊天,秦基伟也会尽可能地指导秦卫江。

秦卫江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对国家忠诚,对信仰忠诚。”

带着父亲的嘱托,秦卫江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国家,也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

在学习的同时,秦卫江也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被提升为北京军区副参谋长,2006年被任命为第27集团军军长,还曾任东部战区陆军司令。

2012年,秦卫江被授予中将军衔。

但对于自己的成就,秦卫江一直十分谦虚,直言是受父亲秦基伟的影响,才能有今日的成功。

秦卫江印象最深的,就是秦基伟对待百姓和战士的态度。

二、受父亲影响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通讯系统被美军“针对”,通过电话传达指令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接通了某个坑道内的电话:“告诉战士们,军党委一直关注着……”

秦基伟原本想鼓励一下前线战士,告诉他们首长一直关心着大家,并没有忘记他们以此激起大家的信心。

没想到还没等秦基伟说完,通讯员就打断道:“首长,你不要啰嗦了,直接下作战命令。”

被士兵直接打断讲话,还被人指责啰嗦,到后来甚至给秦基伟下达的一个“命令”。

不过秦基伟并没有任何愤怒的情绪,反而直接下达作战命令。

即便过去了几十年,秦基伟也一直记得那一幕。可却不是因为士兵打断自己的行为,而是反思自己的行为。

当时的情况确实紧急,电话线随时有可能被炸断,即便几秒钟的通话时间都异常珍贵,却是应该珍惜机会下达作战指令。

每次提起这件事,秦基伟也异常懊悔:

“战士们已经被困住很长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却说一些废话,却是不应该呀,那个小士兵批评的对。”

在秦基伟的军旅生涯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只要能直接指出秦基伟的失误,秦基伟都会积极改正,而且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

秦基伟不仅对士兵的指责表现得十分大度,对于百姓的问题同样不放在心上,有时候还会自我调侃一番。

1937年,秦基伟在山西拉起一支抗日武装。

原本只有200人的队伍,一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5000多人。这支队伍,就是太行山的第一支游击武装——秦赖支队。

除了铲除汉奸、与日军斗智斗勇外,秦基伟还号召大家发动群众力量,恢复敌后工作生产。最重要的是,保护百姓的安全。

当时的秦基伟借住在一位善良的老大爷家中,空闲时间就会同老大爷聊聊天,帮助老大爷做着农活,二人关系很不错。

不过在山西的那段时间里,老大爷并不知道秦基伟的真实身份,只知道这是一个领导,经常听人叫他司令员。

山西的工作经历同样给秦基伟留下深刻印象,秦基伟离开山西前还专门同老大爷打了一声招呼。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秦基伟故地重游见到了老大爷,谈话间老大爷又听见别人叫他司令员,不禁开口道:

“你怎么还是司令员,当初在这也是司令员。日本鬼子跑了,蒋介石也跑了,你怎么还当司令?”

秦基伟明白这是老大爷的关心,也知道老大爷对军队职务没有了解,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大方的笑道,“我不长进呀,是个落后司令!”

在教育秦卫江时,秦基伟经常通过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将经验融入具体事例中,教会秦卫江学会听取意见,学会反思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学会为人民服务。

“没有百姓就没有今天,百姓们太苦了,一定要好好对他们。”

每次给秦卫江讲述自己的故事后,秦基伟都这样叮嘱儿子,而且一再警告儿子不能做对百姓不利的事情。

在父亲的教诲下,秦卫江早就将为人民服务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三、隐藏身份

秦天是秦基伟的二儿子,比秦卫江小两岁,别看是小儿子,秦基伟却从来都一视同仁,从来不会偏向秦天。尤其在原则问题上,不论什么身份都不能讲情面。

与哥哥秦卫江一样,秦天也时常听父亲讲述过去的故事。特别在听到父亲在上甘岭上的表现,秦天更迫切地想扛枪保卫国家。

终于在1973年,秦天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在入伍前,秦基伟就找小儿子谈过话:

“不要让人知道你有一个将军父亲。”

“既然是我的孩子,就要用能力证明自己,而不是依靠父辈的功劳。”

从小就被父亲教育自立自强的秦天,听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什么意见,真的从一名战士做起,而且从没有透露过自己的身份。

不过秦天却没有用普通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不想给父亲丢脸,因此更加努力地训练。

他参加任何劳动都没有抱怨,每次有任务也都冲在最前线。

自从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越南在我国边境就越来越不消停,经常在老山附近挑起争端。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解放军为了守卫领土,在边境线上浴血奋战,牢牢守卫住我国主权和尊严。

而秦天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了前往老山地区作战的命令。

曾经父亲秦基伟为了守卫国家,率队前往朝鲜半岛作战。如今秦天为了抵御越军,同样要去老山战斗。

但一想到父亲,秦天内心就一阵难受,他不怕付出生命,就怕日后无法照顾父亲了。

因为连年征战,秦基伟身上总有些小毛病。随着年纪的增长,秦基伟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没想到秦基伟得知儿子的想法后,竟然骂了秦天一顿。

四、老山车轮战立功,又一名中将

在即将奔赴战场前,秦天看着年迈的父亲忍不住眼眶一红,跪在秦基伟面前道:

“爸,也可能我就不能尽孝了……”

话还没有说完,秦基伟就怒斥道:

“你们这算什么大战,一共才多少人参加。“你是一个指挥员,怎么能有这种想法?”

听到父亲的质问,秦天这才收起情绪,带着战士们向老山进军。

但情绪平稳后,秦天就反应了过来。作为一名战士,尤其是一名指挥员,越是有这种多愁善感的情绪,越容易影响战斗,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一直以来秦基伟的教育方式,不会通过长篇大论的道理来教育孩子,而是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方法。

而且自从秦卫江和秦天参军后,秦基伟的教育就围绕着部队,从如何当一名好士兵,到如何带好自己的兵,就连如何保障大家的伙食,秦基伟都尽数教给二人。

所以当带队前往老山后,秦天很快就投入紧张的战斗之中,没费多大力气就整理好部队。

为了给予敌人最大的打击,也为了提升我军的士气,秦天直接将指挥部放在一线,让战士们知道领导干部一直在关注着他们。

这种方式果然提升了凝聚力,秦天所在的部队多次获胜,秦天也在1985年成为235团的团长。

刚升任团长不久,秦天就带着部队前去换挡。趁着部队还没完全接手时,越军就发起猛烈进攻,想趁乱击溃我军。

幸亏秦天提前做好预案,才击退了敌人。

为了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秦天又制定了多种作战方式,一边拔掉敌人的火力点,一边绕到敌人背后给予致命一击,带给越军重大伤亡。

在这期间,秦天经常前往最前线指挥战斗,获得了两次二等功和两次三等功。

但最让秦天难受的,还是接连倒下的战士们。明明前一秒还在眼前的生命,下一秒就有可能阴阳两隔。

秦天甚至自己肩上的众人,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小心谨慎,尽量降低我军伤亡。

终于到了撤防的那一刻,秦天的履历上增加了不少荣誉。可烈士陵园中,却埋葬了不少年轻的面孔。

为了纪念战友们,秦天带着战友一同祭拜,恋恋不舍地撤出老山。

也正是因为秦天的出色表现,越军一提起他的名字就心生畏惧。

结束了老山的战斗,秦天继续进入学校进修,以应对未来的先进战争,并在2016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之后的时间里,秦天还曾出任过警察部队副司令,帮助海南武警完善规章制度,提升海南的安全和稳定。

“合作—2016”中俄联合反恐演习时,秦天也曾作为代表,出席了启动仪式。

但提起自己的成功,秦天一直十分谦虚,每次都会感谢父亲的教育。

结语

作为秦基伟上将的儿子,秦卫江和秦天没有选择躺平,而是从基层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延续父亲的使命。

一位上将父亲,加上两位中将儿子,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成就。

或许正是秦基伟这样严厉的教育方式,才培养出除暴安良的长子,和令越军闻风丧胆的次子。

如果秦基伟知道了儿子后来的成就,或许也会感到深深的欣慰吧。

参考资料:

新京报 秦卫江和秦天为将军"兄弟档" 父亲系开国中将

闽南网 揭秘双中将"秦卫江秦天兄弟:父亲是开国将军 军改后履新

0 阅读:4

纪史官吖

简介: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