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文化、津韵风情,于《非遗里的中国》里寻烟火日常里的非遗脉络

传媒内参 2025-01-02 18:28:15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近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本期节目走进海河之畔的天津,与撒贝宁、单霁翔、黄志忠一起解锁“哏儿都天津卫”,探寻津门非遗在当下的传承创新。

民俗、技艺、传统曲艺、手工绝活……天津,恰似一座天然的非遗宝库,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于此,一张张耀眼非遗名片,映照出天津非遗的古韵今风、守正传承与巧思创新。

在被誉为“津门十景”之一的“津门故里”天津古文化街拉开本次非遗之旅,嘉宾们也体验了一个个津津有味的非遗。作为渤海之滨渔民交流的一种方式,锣鼓艺术(汉沽飞镲)从海洋文化演化而来的,也是丰收之际时的喜庆庆祝,成为天津海洋文化的一张名片;“三弦一响,鼓槌一落”,南来北往的人们因为运河在天津相遇,而南北曲艺在这里互动、交融、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码头曲艺文化景观,铁片大鼓、含灯大鼓、京东大鼓等传承至今,为天津曲艺之乡代言。

1.8 米长的十八街超级大麻花,津味独特、醋香诱人的独流焖鱼,滋滋冒油的“耳朵眼”炸糕,飘香的茉莉花茶,酥香的传统糕点,天津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美食也蕴含非遗密码。节目中,还有匠心十足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剧靴子制作技艺)、葫芦制作工艺(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以及“零误差”的清代宫廷钟表修复与制作技艺等,展现出天津非遗的厚重底蕴与活态传承。

当下,时代也为非遗开启全新机遇之门。数字化浪潮下,非遗能跨越山海,触达全球受众;文创勃兴,赋予古老文化潮流生命力。《非遗里的中国》用创新手段,深挖天津文创、文旅富矿,全方位讲好非遗传承里的匠心故事。

相声,是天津最为出圈的非遗之一。这种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交融发展而来的曲艺艺术,也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现场,年轻的西游乐队将传统相声《报菜名》与摇滚进行的结合,创作了节奏感满满又趣味十足的《满汉全席》。而相声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志明,马氏相声第四代传人马六甲,也在现场与嘉宾团聊起马三立的经典作品、人物形象、角色影响等等,为大家生动讲述了相声大师马三立的艺术人生。相声代代相传的故事,就在这传承与创新之间,也为观众生动展现天津是曲艺之乡的历史缘故。

春节的申遗成功,让年俗越来越受欢迎,而春节申遗宣传视频之中也有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身影。而对于很多人而言,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抱着大鱼的大胖娃娃,是珍贵的童年回忆。将年画中最经典的年画娃娃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杨柳青画社工艺美术师也将杨柳青木版年画设计为更贴近当下生活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文创作品《海河绘》以科技赋能杨柳青木版年画,用数字化藏品的形式让画内景观“动起来”,激活了更多非遗+文创的想象力。

泥塑(天津泥人张)是天津非遗的一张招牌,取材自河沙的泥人,有“海河边上孕育出来的艺术”之说。而大家耳熟能详“中国梦・梦系列”中的“梦娃”,就是泥人张彩塑作品的创新运用。如今,运用新材料、采用3d打印技术等也让运输不便的泥人走出天津,新技术让非遗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走到海内外的更大舞台上。

天津的非遗,起于海陆交汇、中西混搭,生于巷弄说学逗唱间,在烟火升腾中发展,凝成津派独特文化。《非遗里的中国》全景式展现天津非遗的历史底蕴、匠心传承、民族韵味、中国智慧、东方美学,并以创新手段呈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助力天津非遗走出去、走得远。

0 阅读:0

传媒内参

简介:速递行业信息,对接行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