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锁变天了!掌静脉+3D人脸一统江湖,如何选购?

雷科技 2025-04-14 18:06:44

如果说智能家居发展到今天,最普及、最能代表智能家居体验的产品是什么,「智能门锁」一定是绕不开的一个。别的不说,光是不用带钥匙这一点就「物超所值」。

但智能门锁的迭代速度可能超乎很多人的预想,尤其是这两年,相比过去存在很多问题的「指纹识别」,静脉和人脸识别不仅在技术迭代后有了体验上的大幅改进。甚至,「掌静脉 + 人脸」的生物识别方案隐隐有一统智能门锁江湖的趋势。

上月底,鹿客在 V5 Max 的基础上又发布了一款黑武士大师款掌脉锁,继续主打「掌静脉 + 3D 人脸」。而不仅是鹿客,德施曼、小米、凯迪仕、TCL、海尔……包括很快就将发布的华为智能门锁 2 系列——从标准版、Pro 版到 Ultra 版也都采用了:

掌静脉识别和人脸识别。

图/微博

早些年安装智能门锁的朋友,可能有点陌生,毕竟当时人脸识别尚且刚刚应用到智能门锁上,更多还是搭载较早版本的指纹识别——体验一般不说,最大的痛点还是围绕老人和小孩。

而不管是之前的指静脉识别,还是当下掌静脉识别和人脸识别(尤其是 3D 人脸识别),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门锁识别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普适性。

智能门锁集体拥抱「人脸+掌静脉」

如果说几年前大家选智能门锁,看的还是「能不能指纹解锁」、「设计好不好看」,那这两年,智能门锁的标准答案正在迅速刷新。不仅是 App 连接体验、远程查看功能、指纹识别准确性,同时更加「硬核」了。

更静音的锁体、更清晰的大屏猫眼、更丰富的功能、更高端的材质以及更完善的设计,这些变化都让智能门锁的整体体验变得更好。但在这些全面升级的背后,最核心的革新,其实还是「生物识别技术」的全面演进。

尽管从密码锁到指纹锁,实际上智能门锁的体验确实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但指纹识别的问题也始终存在,不仅是老人小孩、湿手难识别,以及冬天手指蜕皮和受伤等影响,指纹这类接触式生物识别在日常生活也存在部分场景的体验痛点,比如抱娃以及手拎较多东西时,指纹识别的便捷体验就会大大下滑。

图/知乎

相比之下,3D 人脸识别可以说是目前智能门锁通用性最强的一种生物识别方案,在这两年成为了几乎所有主流智能门锁厂商发力的重点,基本解决了暗光和视角的问题。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人脸识别也仍然存在一些痛点,这也是智能门锁厂商从去年开始集体引入掌静脉识别,搭配 3D 人脸识别的一大原因。

看看最新一批主打产品就很清楚。

比如马上即将首次引入 AI 掌静脉识别的华为智能门锁 2 系列,在 Pro 版和 Ultra 版上还同时搭载了 AI 3D 人脸识别。据了解,华为即将在本月举办的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华为智能门锁 2 系列,届时我们也能了解到更为详细的信息。

而去年推出的小米智能门锁 M30 Pro,也是第一次小米第一次引入 AI 掌静脉识别技术。同时尽管支持 11 种开锁方式,但小米 M30 Pro 最核心的识别方式就是 AI 3D 结构光人脸识别 + AI 掌静脉识别。

小米 M30 Pro,图/小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云也是 AI 掌静脉识别技术大规模落地智能门锁的重要推手,作为小米第一代采用掌静脉识别方案的智能门锁,M30 系列采用的是与腾讯联合研发的方案。

作为最早押注「静脉」识别的智能门锁厂商,鹿客更是最早一批从指静脉升级到掌静脉的先驱者,在 2023 年就联合腾讯云率先推出了搭载金融支付级掌静脉识别技术的鹿客掌心锁 V5,号称比人脸更准、更快、更安全。到去年底,又通过塞入 8985mAh 超大容量锂电池推出了续航升级的鹿客掌心锁 V5 Max。

至于凯迪仕,也在 2023 年率先推出了支持掌静脉和 3D 人脸识别的 K70 Pro Max 智能门锁,在各方面都做到了集大成。包括另一家头部厂商德施曼,去年也终于推出了人脸掌静脉锁 Q50FVMax,集成 3D 人脸识别和掌静脉识别两种生物识别技术。

当然不只是这些头部厂商,包括 TCL X9S Max、海尔 S600/S900 其实都做了相同的选择,同时搭载人脸掌静脉双生物识别技术。

毋庸置疑,这就是当下智能门锁的大势所趋,当然也不是一种巧合,而是行业对用户实际使用反馈的响应。

用户体验缺口,逼着厂商走上了同一条路

在掌静脉和 3D 人脸识别之间,厂商为什么不只主打一种?这并不是出于炫技或者堆料,更多是一种基于现实场景和用户反馈后的理性判断。

3D 人脸识别虽然便捷,但依然有不少用户吐槽——光线干扰性强、戴口罩识别率低、双胞胎误识别等等。而掌静脉的加入,正是补上这些识别盲区,提供一种抗环境干扰、隐私性更强的补位方案,用鹿客的话说就是「多眸生物识别技术」:

集成掌静脉识别、结构光 3D 人脸识别、AI 视频分析于一体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

图/鹿客

从技术形态上看,这两种方案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识别路径。3D 人脸识别基于结构光成像,通过红外点阵投射+摄像头采集实现人脸的深度建模,优势是无感、快速、远距离。而掌静脉识别基于近红外透视手掌皮下血管图谱,更强调稳定性和活体安全性,优势是抗环境干扰、不易被伪造,适合在识别精度要求更高的场景下使用。

换句话说,人脸识别是「主动感知」,而掌静脉更像是「兜底确认」,两者配合使用,刚好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速度、识别率、适用人群和安全性全面兼顾,最终带来的是更高的成功率、更低的误识率、更少的挫败感。

这也是为什么在拳头产品中,厂商们愿意多花一点成本也要把这套组合配齐。毕竟对高端用户来说,智能门锁最重要的体验指标不是能不能开,而是一次就开的「无感化」体验。

至少目前来看,消费者显然也是认可这种变化的。洛图科技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掌静脉 + 3D 人脸」双生物识别方案和大屏猫眼方案的智能门锁经历了明显的增长,尤其是从 2024 年第三季度开始,不断加快。

图/洛图

从实际用户反馈来看,不管是凯迪仕 K70 Pro Max、小米 M30 Pro,还是鹿客 V5 Max 和德施曼 Q50FVMax,「掌静脉 + 3D 人脸」也确实满足了用户在几乎所有场景下「识别解锁」智能门锁的需求。

而且今天来看,几乎所有厂商都把这套组合写进了最新一代主力产品规划中。这就意味着,从趋势上看,已经不只是某几家厂商的尝试,而是全行业技术方案上的收敛与共识。

智能门锁选购:一步到位,还是退而求其次?

虽然「掌静脉 + 3D 人脸识别」已经成为高端智能门锁的主流趋势,但毕竟才刚刚应用,定价基本都高于3000元。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选购时的考虑点,其实可以更务实一点。

如果预算充足,建议直接「一步到位」,选择搭载这两种生物识别方案的旗舰型号。一方面是体验更完整,另一方面也是更安心——你不用再担心因为光线太强、脸被遮挡、指纹识别失效而打不开门,AI 会自动帮你判断使用哪种方式,真正做到无感开门。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长期戴口罩的上班族或医护人员,这种「双保险」组合确实更值得入手。

M30 还有单独的人脸识别版和掌静脉版,图/小米

但如果预算有限,也不必盲目跟风,而是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场景来判断优先级。如果你经常需要抱娃、拎重物回家,希望一靠近就能开门,那人脸识别的便利性会更适合你。相对地,如果你担心隐私、不想被拍脸,或者曾经被指纹/人脸识别「气到」,那掌静脉这种非接触、活体识别方式会更稳妥一些。

总而言之,不一定要追求最贵,但一定要选最适合自己的。毕竟智能门锁作为家庭入口的一部分,带来的是体验的升级,而不是日常的新负担。当然,如果你能多等等,或许今年下半年开始,也会有更多中端价位、支持双重识别的新款陆续上市,到时候再出手也不迟。

0 阅读:10

雷科技

简介:专注AI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