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经中文网》报道了深圳发生的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在日本人学校就读的10岁男童在上学途中被袭击,不幸身亡。这一事件无疑加剧了在华日本人社区的恐慌和焦虑。
事实上,这类事件并非首次发生。今年6月,苏州也发生了一起针对日本母子的袭击案。这一连串的暴力事件使得在华日本侨民的安全感急剧下降。日本驻华使领馆不断发出安全提醒,建议日本公民“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说日语”,并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单独外出。尽管中国方面正在加强学校的安保措施,但日本人在华的恐惧情绪却不断发酵。
回归家庭,还是成为留守?
看到这些新闻,我并不打算直接发表某种立场,但不得不思考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日本人在中国设立学校,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在华日本企业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为了避免让父母在外打拼,而孩子留在日本成为“留守儿童”的尴尬局面。换句话说,这种做法是一种对“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的现实困境的应对。日本企业员工们将孩子带到工作所在地,一起生活、一起上学,避免了家人分离、漂泊异乡的痛苦。
反观我们国内,多少家庭正经历着这样的困境:一边叹息着“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一边却对日本在华学校产生敌意,甚至将怨恨转移到那些在中国生活的日本妇女和儿童身上。这种情绪令人费解。那些叫嚣着“刀兵相见”的人,未来如何被历史评判,尚未可知。
我没有明确的观点,只是想说出我看到的事实。与此同时,我想强调的是,近年来,许多中国人选择在困难的情况下返乡,目的就是为了不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长时间的分离带来的家庭裂痕和情感疏离,真的值得吗?难道仅仅为了多赚一些生活费,就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留守儿童的困境与我自身的经历
没有人会主动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我自己曾经是东北电力的一名电建工作者,年轻时长期在外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让我深有感触。我知道这种生活的痛苦,我并不愿再过那种“妻离子散”的日子。
我并不打算评价他人的选择对错,但我坚信的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那些对日本学校充满阴谋论的人,大概自己也没能妥善解决自家孩子的留守问题吧。对他们来说,或许这才是最深的焦虑源头。
对暴力事件的思考
回到深圳的刺杀事件上,暴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无辜儿童的暴行更是令人发指。这次是否是有针对日本人的有计划犯罪还不得而知,但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最终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孩子。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和跨国工作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文化和选择,但以暴力回应这种差异,是我们都应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