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小西
中国历史上帝王不少于500个,被历史赋予“暴君”谥号的也不在少数。商纣王帝辛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一提到他,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宠幸妖妃”的场景。

然而,当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曝光后,很多印象都被打破了。纣王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吗,还是被刻意抹黑的悲剧人物?
暴君形象的形成商纣王的“暴君”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恶劣。最早是出现在周武王伐纣时的《尚书·牧誓》,书中列举了三条指控帝辛的核心罪状:听信妇人、不重用旧臣、不敬祭祀。

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他的这些罪名也就被不断添油加醋。战国时期,纣王的罪状新增20项,包括“挖比干之心”、“囚禁西伯侯”。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进一步描述了帝辛“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暴烈的情景;东晋以后,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封神演义》将妲己妖魔化为“狐妖”,纣王的暴行更是被夸张到了极致。

历史学家曾统计,纣王的罪状从周初的6条,最终膨胀至70条,其中绝大多数是后人的想象与演绎的。孔子弟子子贡曾评价道:“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这句话是说纣王的恶行,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
统治者的需求商纣王形象的崩塌,本质上是就是改朝换代成王败寇的必然结果。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为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必须将商朝末代君主塑造成“天怒人怨”的暴君。

周武王说帝辛“听信妇人言”其实是商朝女性地位极高。商襄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妇好既能领兵作战,又能主持祭祀。

商朝时期农牧并重,男女分工差异小,女性参政本是常态。而周周重农耕,男性体力优势凸显,逐渐形成“男尊女卑”观念。纣王“听信妇人”的罪名,实为商周文化差异的产物。

第二条“不用旧臣”的罪名。商朝末期,贵族和诸侯几乎垄断了商朝90%以上的资源,帝辛试图打破贵族垄断,提拔中下层人才。然而这一改革触动了旧贵族利益,却被周朝人曲解为“残害忠良”。

第三条“不敬祭祀”的罪名。商朝人崇拜祖先,周人则推崇“昊天上帝”。纣王重视祖先祭祀,却因未抬高“天”的地位,所以被周朝人斥为“不敬神明”。
帝辛的功绩抛开道德批判,商纣王在政治、军事上的贡献不容忽视。纣王多次征伐东夷,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淮河、长江流域,为后世大一统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他削弱贵族特权,推动中央集权,使“王”从“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让中央政权得到集中。
商人酗酒源于祭祀传统,而周人因农耕禁酒,将饮酒视为堕落。而纣王“信命在天”的无神论倾向,更是超前于时代。商纣王的悲剧在于,他的改革过于激进。催化了王权导致贵族反叛,开疆拓土耗尽国力,最终让周人趁虚而入。

商纣王绝非圣人,但将他简单归为“暴君”却是有失公允。他暴虐,但非独裁,商代的人祭、酷刑是普遍现象,周武王亦曾砍下纣王头颅示众。
他失败,但有功绩,商朝灭亡的主因是制度僵化与资源耗尽,纣王的改革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后世君王需要一个“反面教材”警示君王,加上小说《封神演义》的作用,帝辛就成了“暴君”的最佳人选。

商纣王的故事,其实就是一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或者我们真正该反思的不是纣王是否残暴,而是我们为何总需要用一个“恶魔”来衬托“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