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窃国大盗”,孙子是科学巨人,为中国奋斗了一生

绮山阅览过去 2025-03-24 03:55:59

文/编辑:小西

袁世凯,在我国近代绝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隆裕太签署了《退位诏书》,满清王朝正式结束。

可以说袁世凯是辛亥革命的“大功臣”,同时又是中华民国的“窃国贼”。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主动让出大总统一职,然而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却想要复辟称帝。

然而他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退位,1916年袁世凯在举国唾骂中离世,袁氏家族树倒猢狲散。谁也想不到,他的孙子以后会被全国人民敬仰。

那么这位袁世凯的后人是谁?他为祖国做了什么贡献呢?

出身贵族却被母亲抛弃

他4岁被风尘女子母亲抛弃,靠变卖祖宅古董读书,留美发现震惊世界的物理成果,最终放弃美国优渥生活,带着一箱机密图纸回国。

回国后周总理握着他的手说:“你和健雄同志,是我们中国的东方居里夫妇。”

他就是袁世凯的亲孙子袁家骝。1912年4月,袁家大院里传来一声婴儿啼哭,袁家骝出生了,这对于袁家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袁世凯刚刚获得民国大总统之职,其次子就给他生了孙子。

北京锡拉胡同的袁宅雕梁画栋,往来皆是军阀政要。然而短短4年后,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暴毙,这座大厦轰然倒塌。

袁家骝的母亲薛丽清本是上海滩风月场的头牌,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重金赎身纳妾。森严的袁家规矩让这位风尘女子备受煎熬,袁世凯出殡当日,她将4岁的儿子丢给奶妈,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袁家。这个决绝的背影,也成为了袁家骝童年最深的烙印。

失去顶梁柱的袁家迅速衰败。随着族老瓜分财产,曾经显赫的家族竟连仆人都养不起。袁家骝晚年回忆道:“奶妈带我去当铺,用祖母的翡翠镯子换了一袋糙米,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世态炎凉。”​ 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早早明白:​唯有知识才能打破命运的枷锁。

知识改变命运

1925年,13岁的袁家骝穿着打补丁的长衫,走进了天津教会学校。这个在当铺与破败祖宅间长大的少年,第一次触摸到了改变命运的钥匙。

在天津新学书院,英国教师哈特博士的物理课让他如痴如醉。他用铁丝自制天线接收无线电波,拆解废旧收音机研究电路原理,甚至用拉丁文背诵《圣经》片段换取实验器材。​​

当年的同学对他的评价是:“他像块海绵,把每一滴知识都吸进身体。”​ 这种近乎痴狂的求知欲,为他打开了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大门。

1930年,18岁的袁家骝考入燕京大学,这里的物理实验室设在破败的王府旧屋,仪器多是传教士捐赠的二手货。

袁家骝非常刻苦,每天带着冷馒头泡图书馆,熄灯了就蹲在厕所门口借光看书。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拿下物理学硕士学位。

1934年毕业典礼上,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塞给他一封信:“加州理工愿意提供奖学金,但你要和100个美国人竞争。”

次日清晨,袁家骝典当母亲留下的金镶玉戒指,换了一张去上海的船票。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中国高能物理的命运。

震惊物理界

1936年,袁家骝与吴健雄同船赴美。当蒸汽轮驶过金门大桥时,这个24岁的青年不会想到,他即将揭开物理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

为了省学费,他买了最便宜的三等舱船票。十六天的航程里,发霉的咸鱼和硬如石头的面包让他瘦了整整20斤。抵达旧金山时,这个未来的科学巨匠身上仅剩40美元。

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后,这里的教授们起初根本不信中国人能搞物理。他被安排做最基础的事情,每天清洗300个试管,记录800组实验数据。然而正是这份枯燥的工作,让他发现了数据中的异常波动。

1942年美军突然将袁家骝秘密调往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参与雷达核心部件研发。白天他计算电磁波衰减公式,晚上凭记忆默写技术文档。

历经12年的沉淀,42岁的袁家骝终于在1954年迎来巅峰时刻,他主导的质子对撞实验首次观测到Λ超子,这项发现直接推动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建立,​​震惊整个物理界。

回国发展

1972年,60岁的袁家骝收到一封印着五星红旗的信件。中科院物理所所长张文裕写道:“祖国需要你,但美国海关恐怕不会放行。”

一场惊心动魄的“科学谍战”就此展开。袁家骝夫妇开始蚂蚁搬家式地转移技术资料。拇指大小的磁铁被缝进西装内衬,加速器设计图纸卷成山水画轴,最核心的真空管数据则用化学试剂写在吴健雄的旗袍衬里上。

经过精心的伪装,袁家骝夫妇终于顺利回到祖国。1973年周总理亲自接见了袁家骝夫妇:“你和健雄同志,是我们中国的东方居里夫妇”。

1981年,美国正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连一颗高精度螺丝钉都禁止出口。在简陋的临时实验室里,袁家骝白天指导工程师计算磁场参数,深夜用越洋电话联系昔日同窗“借”零件。​​“美国人卡我们脖子,我们就自己造脊椎!”​ 他在项目会上拍案而起。

1984年,72岁的袁家骝转战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在闷热的厂房里,他连续72小时监控磁场精度,汗水浸透了五件衬衫。1993年,这项技术终于研究成功正式启动,这项技术也让我国在该领域可以和欧美国家分庭抗礼。

2003年2月,这位91岁的科学家用最后力气写下遗嘱:将全部积蓄设立奖学金,为学子们铺路前行。

​结语

袁家骝的故事告诉我们,​家世只能定义过去,知识方能创造未来。​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袁家骝、吴健雄:科技大学很有希望

缅怀袁家骝先生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奥本海默》背后,藏着一位华人女科学家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