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中唐——割据与战争

杜浩讲历史 2023-06-27 08:35:46

藩镇之乱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田承嗣,在安禄山死后,他追随安庆绪,投靠了史思明和史朝义,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野望,在史朝义溃败之前,他诱骗史朝义离开,利用史朝义的家族与朝廷谈判,最后以重金收买群臣,获得了宽恕,成为了李唐的节度使,后来,仆固怀恩出于“养寇自重”的目的,举荐田承嗣担任魏博节度使,所以,河北三镇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多的动静,就是因为那些心怀不轨,却拥有自己的经济实力,我认为,以现在虚弱的王朝,还不足以让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臣服,李光弼和郭子仪都已经年事已高,李大唐的军队未必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只有真正的战争,才能证明自己。

七七三年,田承嗣以安禄山、史思明为代表,创立了“四圣庙”,以此来考验朝廷的态度,实际上,他只是想要丞相的位置,皇帝陛下很清楚,这只是一个头衔,他可以接受,谁让现在朝廷没时间去揍他。后来为了拉拢他,给他升职加薪,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以此来稳固他的地位,但是田承嗣以为皇帝是怕了他,所以才会如此的放肆。七七五年,他挑起昭义军叛乱,将其驱赶到京城,然后趁机开疆扩土,占领了相卫四州,然后不理会朝廷的旨意,率领大军返回魏州。于是,在两个和田承嗣关系不好的节度使的提议下,李宝臣等人组建了九个镇子,联合起来对付李宝臣,一开始,因为田承嗣的兵力太少,所以一切都很好,到了最后,田承嗣收买了一些人,花了不少钱收买了青淄节度使,让他退走,而他则将目标转移到了李宝臣的身上,最后,田承嗣在一块石头上刻了几个字,引诱了李宝臣,又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两人发现势均力敌,这才退走。田承嗣是后来者,他曾出面请求官府赦免,但因为畏惧,所以一直没有进京。后来,他的侄子前去接应,却被马燧打败,最终,田承嗣身死,将家业交给了侄子田悦,由儿子辅佐,这才有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一幕。

以田承嗣的死亡为象征,所有参与过安史之乱的将领都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藩镇二代,他们从小在父亲的庇护下长大,根本不惧怕朝堂,他们的想法很单纯,为什么要臣服朝堂?我们也要自立为王,我们也要自立门户。德宗对此也很不满,谁都奈何不了谁,但是一个好机会出现了,李宝臣(曾随朝廷出征的将军)身患重病,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成功登上继位,他斩杀了十多个不服从他的亲信,为他的儿子扫清障碍,却忘了还有一个最厉害的张孝忠没有解决,李宝臣就这么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和他的谋士们上了一份奏折,要求继承节度使的位置,但是却被德宗否决了,因为藩镇内部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再如何争权夺利,都要齐心协力保护藩镇,所以田悦也上了一份奏折,同样被德宗否决,所以两家只好在沙场上一战。田悦很快就派出了自己的部下,帮助李维己(李宝臣的儿子)。其余几个节度使也纷纷出动,配合着他们的行动,彻底激怒了德宗,直接分兵三路,分别从南方,中,北方三个方向,同时进攻。

南线,李希烈造反,被分割开来,朱韬也是其中之一,只是被分割开来,现在皇帝唯一能依仗的,就是中间的马燧和李晟。马燧不负众望,勇往直前,先是得到了田悦的支援,然后击败了杨朝光的军队,又与田悦一战而退,最后在邺城与叛军交手。而在南方,李希烈更是一路高歌猛进,一举拿下襄阳,大获全胜。朱韬被降职后,又说服了张孝忠,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是,真的是这样么?不,正如前面所说,李希烈是一个野心家,他攻下襄阳之后,就有了独立的想法,而且他的野心也很大,所以,他才会派出一个新的节度使来牵制李希烈,而他的重心,则是放在了北方的战争上。军队趁此良机,长驱直入,田悦以自己的才干,号令百姓,并以丰厚的赏赐,收复了卫波,其余诸部,不是战败就是投降,一时之间,政府认为藩镇已是稳操胜券。可是,在册封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王武俊和朱韬觉得自己的功绩太大,得到的土地却太小,心中很是不爽,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效忠朝廷,而是要自立门户,田悦见状,便劝王武俊和朱韬两人,让他们相信,一旦藩镇被剿灭,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被剿灭的目标,所以,新一波的叛乱又开始了。马燧孤立无援,朝廷只好派了一支朔方大军前来助阵,和田悦僵持。李怀光率领的朔方大军,因为大意,在铁骑的偷袭之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退兵,四大藩镇分家的消息再次流传开来,原本还算不错的局面再次出现了变化。四大镇子都宣布了自己称王,朱韬更是成为了联盟的领袖,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被这个消息给震住了,而南方的李希烈也宣布了自己称王,一副要和中央分庭抗礼的架势,这让德宗非常的担心。结果藩镇还没有来得及平定,泾原就发生了一场叛乱,德宗被迫逃出长安,这才十多年的时间,三位君王(玄宗、代宗、德宗)被逐出了长安,李唐的声势已经大打折扣,光靠一己之力,已经很难稳定住局面了。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