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赌输”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有想到,“制裁”会来的这么快

微观史纪录 2024-09-06 14:18:34

文|微观史纪

编辑|微观史纪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用来形容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或许再合适不过。

曾经,他是全球电子代工行业的领军人物,带领富士康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工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缔造了一个时代的神话。

他精明强干,眼光独到,总能抓住时代的风口,将富士康推向新的高峰。然而,近年来,郭台铭似乎陷入了某种“帝国迷思”,接连在印度和美国市场遭遇滑铁卢,曾经的商业传奇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3年7月10日,富士康宣布退出与印度矿业巨头韦丹塔成立的半导体合资企业,这一消息震惊业界。要知道,就在两年前,郭台铭还高调宣布将在印度投资数百亿美元,建立大型工厂,为印度提供20万个工作岗位。

彼时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仿佛已经预见了富士康在印度市场大展宏图的未来。然而,仅仅两年时间,昔日的雄心壮志就变成了无奈的放弃,留下一地鸡毛。

这并非郭台铭近年来遭遇的唯一一次挫折。早在2017年,他就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豪掷百亿美元,计划建立一座大型液晶面板工厂,并承诺为当地创造1.3万个工作岗位。这次投资,一度被美国政商界誉为“世纪合作”,郭台铭本人也信心满满,认为这是富士康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由于各种原因,美国工厂项目进展缓慢,承诺的补贴迟迟不到位,最终沦为了一座“烂尾工程”。

从风光无限到黯然离场,郭台铭究竟做错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从一代商业巨头沦为众人眼中的“弃子”?或许,我们可以从他近年来的一系列商业决策中,找到答案。

时间回到2017年,彼时的富士康,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坐拥苹果、三星等众多国际巨头订单,可谓如日中天。然而,郭台铭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渴望带领富士康走向更高的舞台,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自然成为了他眼中下一个目标。

2017年7月26日,美国白宫,一场特殊的发布会正在举行。这场发布会的主角,正是郭台铭和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发布会上,郭台铭高调宣布,富士康将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投资100亿美元,建立一座大型液晶面板工厂,并承诺为当地创造1.3万个工作岗位。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彼时的美国,正值“制造业回流”的浪潮,特朗普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吸引制造业企业回流美国,以振兴美国制造业。而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其在美国建厂的计划,无疑与美国政府的“制造业回流”战略高度契合。

对于郭台铭来说,选择在美国建厂,除了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更重要的是看中了美国政府承诺的巨额补贴以及抢占美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根据当时的协议,富士康在美国建厂,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红利,总价值高达30亿美元。

此外,美国政府还承诺将帮助富士康解决工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

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郭台铭心动了。在他看来,这笔交易稳赚不赔。他可以利用美国政府的补贴,降低建厂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美国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提升富士康的制造水平。更重要的是,富士康在美国建厂,可以更加靠近美国市场,更好地服务美国客户,从而进一步巩固富士康在全球电子代工行业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郭台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富士康的未来,押宝在美国市场。2018年6月,富士康美国工厂正式破土动工。在一片欢呼声中,郭台铭意气风发,仿佛已经预见了富士康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的未来。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美国工厂项目开工后,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是建厂成本的严重超支。由于美国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材料成本都远高于中国,富士康美国工厂的实际建厂成本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算。

其次是美国政府承诺的补贴迟迟无法兑现。根据协议,富士康需要在威斯康辛州创造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才能获得相应的补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富士康在美国的招聘计划并不顺利,导致其无法满足获得补贴的条件,美国政府也因此迟迟没有兑现承诺的补贴。

2019年,在富士康美国工厂项目持续亏损的情况下,郭台铭不得不承认,他的“美国梦”破灭了。

“在美国建厂,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决定。”郭台铭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回过头来看,郭台铭的“美国梦”之所以会破灭,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美国政商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过于迷信“美国梦”,对美国政府的承诺过于轻信。他没有意识到,在“美国优先”的原则下,任何商业合作,最终都要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他,只是一个在中美博弈中被利用的“棋子”罢了.

如果说美国工厂项目的失败,让郭台铭开始反思自己的“美国梦”,那么印度“造芯”计划的搁浅,则彻底将他从“帝国迷思”中惊醒。

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问题愈演愈烈,芯片产业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高地。一直以来,芯片制造都是富士康的短板。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郭台铭将目光投向了印度。

彼时的印度,正值“莫迪经济学”的红利期,经济增速位居全球前列。莫迪政府也雄心勃勃,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希望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为了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印度,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对芯片制造业的巨额补贴。

这让郭台铭看到了机会。在他看来,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都是发展芯片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如果富士康能够抢占先机,在印度建立起芯片制造基地,就可以摆脱对欧美芯片企业的依赖,掌握产业链的话语权,从而实现富士康的转型升级。

2022年2月,富士康与印度矿业巨头韦丹塔签署协议,计划投资195亿美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建立芯片制造工厂,生产28纳米芯片。根据协议,该项目将获得印度政府高达100亿美元的补贴。

消息一出,再次引发全球关注。印度媒体纷纷将此称为“印度芯片制造业的里程碑”,认为这将推动印度成为全球芯片制造中心。郭台铭本人也信心满满,表示“富士康将全力以赴,帮助印度实现芯片制造的梦想”。

然而,一切并不像郭台铭想象的那么顺利。

首先,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不便,这给芯片制造工厂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巨大挑战。其次,印度缺乏芯片制造方面的人才,难以满足芯片制造工厂的人才需求。此外,印度政府的办事效率低下,审批流程复杂,也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更令郭台铭感到失望的是,印度政府承诺的补贴迟迟无法兑现。根据协议,富士康需要在印度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并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才能获得相应的补贴。然而,由于项目的进展缓慢,富士康始终无法满足获得补贴的条件,印度政府也因此迟迟没有兑现承诺。

“印度政府的承诺,就像天上的月亮,看起来很美,但始终无法触及。”一位富士康内部人士这样评价道。

最终,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拉锯战之后,富士康在2023年7月宣布退出与韦丹塔的合资项目。至此,郭台铭的“印度造芯”计划彻底宣告失败。

“印度造芯”计划的失败,再次暴露了郭台铭在商业决策上的盲目性。他试图将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印度,却忽略了印度与中国大陆在发展阶段、市场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印度并非中国,富士康也不是万能的。

郭台铭的“帝国迷思”不仅让他在海外市场屡屡碰壁,也让他失去了中国大陆市场这个“大本营”。

众所周知,富士康的崛起,离不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机遇,离不开中国大陆政府的政策扶持,更离不开中国大陆庞大的市场需求。然而,随着富士康的壮大,郭台铭似乎忘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开始对中国大陆市场表现出轻视和傲慢。

他曾公开表示,“富士康在中国建厂,是在给大陆赏饭吃”。他还将富士康的工厂迁往印度和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

郭台铭的这些言行,深深伤害了中国大陆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富士康的企业形象。曾经,富士康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是全球电子产品的“代工厂”。而如今,富士康却成为了“背信弃义”的代名词,成为了中国大陆消费者心目中的“弃子”。

更令郭台铭始料不及的是,在他离开之后,中国大陆市场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停滞不前,反而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一大批本土电子代工企业迅速崛起,例如立讯精密、比亚迪等,它们凭借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灵活的服务,迅速抢占了富士康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消费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品牌形象、购物体验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富士康的产品,却始终停留在“低价代工”的阶段,难以满足中国大陆消费者的需求。

内外交困之下,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处境日益艰难。曾经的“代工之王”,如今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从“代工巨头”到“弃子”,郭台铭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也为所有中国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然而,走向世界,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中国根基”。相反,中国企业只有立足中国市场,服务中国消费者,才能行稳致远。

对于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迷途知返”,重新审视自身定位,调整发展战略,积极修复与中国大陆市场的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能否重塑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2023-10-23富士康遭查:鸿海集团回应,岛内议论纷纷

股城网2019年06月27日 郭台铭口出狂言 郭台铭说撤出大陆真相来了

观察者网2019-05-02郭台铭见特朗普:在美建厂计划没有改变

红星新闻2023年07月13日富士康退出印度“造芯运动”背后:印度造芯百亿美元补贴计划,为何一分钱没花出去

0 阅读:280
评论列表

微观史纪录

简介:苦忆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