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的一个深夜,在莫斯科的市中心,一阵杂乱无章的巨响吵醒了临街几家的住户们。然而,在这样寂静的夜里,不仅没有一个人因为好奇而推窗探看,大家反而纷纷拉紧窗帘,锁死窗户,然后将自己埋进厚重的被褥当中……
对于当时莫斯科城内的居民而言,这些“巨响”——枪声虽然并不司空见惯,但也会在城中偶尔发生,尤其是这种深夜里的黑帮火拼,在当时的莫斯科,也并不是什么鲜见的事情。
其实,和许多人脑海中“岁月静好”的社会主义不同,一直到苏联解体,苏联的各个城市当中都盘踞着大大小小的黑恶势力帮派。他们凭借着残暴的手段和恐吓与威胁,不仅“掏空”了许多企业,甚至还强迫政府与之联手,一度成为了当地的“霸主”。
在这其中,有一个帮派强大到一度成为了苏联的“禁忌话题”,它就是“蒙古帮”。
在当时,“蒙古帮”不仅烧杀抢掠、占山为王,甚至一度冲进警察局,明目张胆地想要销毁档案、清除案底。至于这个帮派为何称之为“蒙古帮”,那还要从他们的领头人,格纳迪·卡尔科夫说起——
一、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格纳迪·卡尔科夫还只能算是一个和别人有着不同长相的普通苏联青年。由于家中有哈萨克血统,格纳迪没有白种人特有的深邃眼窝和高鼻梁,反而有些更偏向亚洲人的长相,有着高高的颧骨和方正的脸型。
不过,卡尔科夫对于当时的现状并不满意。从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从事繁重而艰难的体力工作;而在他长大以后,他也不可避免地“子承父业”,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建筑施工队中。
父子俩每天累死累活地工作,可家中的收入却丝毫没有起色,这让年轻气盛的卡尔科夫十分失望。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卡尔科夫开始偷偷地向建筑队所负责的施工设施伸手:
一开始,他还只是自己偷偷地往外夹带;可是很快,卡尔科夫就不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他开始拉拢工友一起偷盗,并且很快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偷盗体系”,有组织、有预谋地将施工队里的东西运送到外面变卖,所得到的赃款则按照出力大小一层层地分成。
随着他们偷盗的东西越来越多、动静越来越大,建筑队的高层们也不可避免地注意到了卡尔科夫这伙人。1955年,卡尔科夫等人被逮捕,随后以“盗窃国家财产”的相关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十年的刑罚,在法官等人的眼里,是为卡尔科夫等人提供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实际上,入狱的时光,成为了卡尔科夫“提升”自己的一个崭新途径——
在狱中,卡尔科夫凭借着自己的本事顺利融入到了狱中的“犯罪圈”当中,不仅结交了更多不三不四的罪犯,对于各种犯罪手段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甚至还在其中交到了几个所谓的“好友”。
1961年,苏联修改并颁布了新的刑法,其中对于盗窃罪有了新的判定,惩罚也相对变得温和了许多,卡尔科夫也因此得以“钻空子”,提前结束了他的十年刑期。
然而,从监狱里出来后,卡尔科夫并没有像法官期待的那样“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和在狱中新结识的好友列夫·金一起,开始寻找一种更安全快捷的来钱方式,而很快,这两个人就有了新的思路:他们准备敲诈勒索那些自身就有把柄和污点的有钱人。
在当时,由于苏联的经济前几年刚刚增长过快,导致“后继乏力”,正处在停滞乃至于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稳定的政坛像“一潭死水”,让一大批人得以在其中浑水摸鱼,通过投机倒把、非法获利发家:
这其中,有些商人依靠毒品和其他非法生意发家,还有不少贪污腐败、手脚不干净的政法界人士。由于手段不光彩甚至违法,这些人大多不敢跟正经警察打交道,遇事也通常会选择息事宁人、赔钱了事,而卡尔科夫和列夫·金正是盯上了这样一个群体。
不过,敲诈勒索光靠两个人肯定不行。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卡尔科夫和列夫·金招募了一个将近三十人的黑帮小团体,他们依靠着敲诈勒索、“黑吃黑”,很快就在当地混出了一点“名堂”——
二、“蒙古人”的“蒙古帮”早在卡尔科夫第一次入狱时,他就曾经凭借着自己的东亚面孔,在一群罪犯中博得了一个“蒙古人”的外号,而在出狱后,这位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索性将这一外号“发扬光大”,他所率领的黑帮也就此成为了一个“蒙古帮”。
而在后来的种种传闻中,卡尔科夫手下的这个“蒙古帮”在敲诈勒索方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能够让受害者老老实实拿出他们要的钱数,卡尔科夫手下的打手曾经故意往受害者脸上泼滚烫的沥青,导致对方毁容;还曾经往另外一个受害者的身上泼上汽油后点燃,甚至会把受害人装进棺材里活埋……种种残忍手段,一直逼到受害人忍无可忍,乖乖掏钱为止。
有一次,一个通过黑市贩卖古董而获取暴利的商人成为了卡尔科夫等人的目标。在卡尔科夫的筹划下,几个手下先是绑架了古董商人,按照“规矩”将他塞进一口棺材中,这之后,他们将棺材盖钉了起来,装车前往郊区,准备用老一套的“活埋”方式威胁他就范。
出于故意,他们给这个古董商人的棺材边缘留了一条缝隙,好让他能得以观察周围。因此,这名古董商人很快看到,在路上,一名交警拦下了这辆装载着棺材的卡车,并要求检查他们的货物,可是这群丧心病狂的黑帮竟然直接一枪打死了交警,将那名脑门上还在汩汩流血的交警尸体拖放到了棺材旁边。
古董商人哪里能想到,他们不仅敢真的杀人,甚至连警察都敢下死手,因此赶紧大声求饶,并且交代了家中保险柜和现金的位置。在他交出保险柜钥匙以后,那名原本已经“死了”的交警突然哈哈大笑着坐了起来,和卡尔科夫的手下称兄道弟、亲热异常,古董商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却也已经无计可施。
除了活埋、焚烧等残忍的方式以外,“蒙古帮”内还有许多简单粗暴的手段:
他们曾经用尖刀逼迫店铺老板交出收入,在对方逃跑以后又将其抓回来,要挟对方拿钱;他们还曾经用绳索套住脖子这种逼迫上吊的方式,从莫斯科当地著名的女毒贩贝尔萨努卡耶娃的手中抢劫了数千卢布。
这些心狠手辣的手段很快为他们积累到了大量财富,卡尔科夫等人也跟着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与此同时,金钱的存在也让卡尔科夫得以通吃“黑白两道”——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由于当时苏联政坛内部逐渐开始腐败堕落,贪污受贿之风盛行,卡尔科夫等人轻轻松松地便用大量金钱腐蚀了当地的政法两界;
在这之后,他不仅让警察为自己的恶行开道背书,更是直接让手下人穿着警察制服前去受害人家中抢劫,甚至到后面直接发展到拦路要钱、不给就打,而受害人求告无门,只能忍气吞声,打落牙齿和血吞,用自己乃至于家人的血汗钱来买平安。
随着“蒙古帮”在莫斯科当地疯狂作案,很多靠灰色产业发家的人开始变得“有家不敢回”,而莫斯科的治安也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恶劣的影响很快引起了苏联警方的重视——
三、上世纪的“黑帮文化”实际上,在卡尔科夫之前,苏联确实没有遇见过这种“黑吃黑”式的犯罪模式,因此,在当时的苏联,卡尔科夫所带领的“蒙古帮”给了当地极大的威慑力,许多人迫于他的淫威,不得不俯首听命。
而在苏联警方正式介入对卡尔科夫展开调查和摸底时,有许多受害者一是怕警察查封自己的财产,二是过于惧怕卡尔科夫的报复,大多选择了明哲保身,这让警方的调查工作一度十分艰难,多番辗转,才终于找到了几个愿意出庭作证的受害者,将卡尔科夫等一群黑帮团体人员送进了监狱。
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卡尔科夫的“金钱攻势”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卡尔科夫入狱后,竟然还有“蒙古帮”的残余势力持枪冲进警察局,烧毁了有关“蒙古帮”的大部分档案和证据,并且威胁了所有出庭的证人,要求他们闭嘴。
在这样的强压之下,1972年,包括卡尔科夫等“蒙古帮”的27名成员得到了仅仅14年的刑罚;而卡尔科夫本人甚至在监狱中还得到了许多臭名昭著的犯人的“爱戴”,很多人称呼他为“贼王”,向他讨教所谓的“致富方式”。
尽管判决是14年的刑期,可在仅仅11年后,这位“贼王”就被假释出狱。不过,在苏联警方的打击之下,卡尔科夫只能远远逃亡法国,在那里,卡尔科夫用剩下的钱买了个别墅,准备给自己安度晚年。
或许是天道好轮回,年轻时候的纵情声色彻底毁掉了他的身体,1994年,卡尔科夫死于肝硬化,而“蒙古帮”也随着他的逃亡而彻底分崩离析。
只不过,由于苏联当时的情况,黑帮组织并没有因为“蒙古帮”的湮灭而消亡:
早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各个城市中就开始黑帮横行。他们不仅在私下里举办黑市进行交易,甚至会以高薪从政府企业中聘用工人兼职,而这些工人们又会想方设法地夹带产品,致使财富大量地流入到了苏联的地下市场当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帮当中甚至会产生竞争。在这些竞争当中,具有强大优势的、以运动员出身的那些黑帮逐渐占得了上风,他们借助着体能上的优势,很快聚拢成为了当地数一数二的“大黑帮”,例如当时一度盛行的“太阳帮”,以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崛起的“乌拉尔马舍夫斯克帮”,这些或是由运动员牵头、或是由运动员们创建的“黑帮”,借助体能力量“糊口”,靠替人打架、给人充场面、乃至于帮人“解决问题”来赚取收入,很快也成为了当地的“一霸”之一。
而就在苏联解体后,由于政治分配问题,曾经的苏联——如今的俄罗斯老百姓生活条件飞速下降,可那些经营非法生意的各种投机倒把分子却借此“一夜暴富”。随着社会的动荡,甚至连许多青少年都认为使用拳头和力量,才是成年后“发家致富”的最快途径,俄罗斯的“黑帮文化”也因此愈发壮大……
四、结语时至今日,还有数个黑帮活跃在俄罗斯和其周边国家当中。他们依然秉承着简单粗暴的“以暴制暴”的准则,而金钱打通的关节,让他们能够仍旧在黑白两道当中的灰色地带如鱼得水、逍遥法外。
据不完全统计,直到2018年,俄罗斯境内各地被冠以“贼王”称号的黑帮头目还有两百余人。尽管比起上世纪的社会乱象,这样的数量已经算得上是少之又少了,可是“黑帮文化”和“以暴制暴”的思想,仍然在俄罗斯境内,作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