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血战纪实:大批越军已逼近团指挥所,幸好被及时发现

历史海大富 2025-03-23 04:47:18

越军偷袭,老山告急

1984年7月12日凌晨5点,老山前线的天空还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越军18000多人的反攻部队已经悄无声息地从山脚下摸了上来。他们步伐轻得像猫似的,借着夜色的掩护,一个个身影在树丛和岩石间穿梭,目标直指松毛岭地区,尤其是第14军40师119团的指挥部。

越军这次下了血本,出动了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光是中路就直接扔进去两个特工营,人数多得让人咋舌。这些特工营全是训练有素的精锐,装备齐全,手里的步枪和迫击炮在黑暗中泛着冷光,显然是憋足了劲要一口气撕开我军的防线。

越军那边全线开火,子弹嗖嗖地从四面八方飞过来,曳光弹划出的光亮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密网,亮得跟下暴雨似的,把整个战场照得跟白昼没啥两样。我军这边压根没料到越军会这么早就动手,阵地上的战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火力打得有点懵,只能赶紧端起武器还击。机枪哒哒哒地扫射,手榴弹扔出去炸出一团团火光,双方的枪声混在一起,震得耳朵嗡嗡直响。

情况紧急得不得了,前线的部队一边咬牙硬扛,一边通过电台扯着嗓子呼叫炮火支援。通讯员的声音在枪炮声中显得格外刺耳,喊得喉咙都快破了音:“炮兵!快支援!越军压上来了!”

没过多久,我军的炮兵阵地终于有了反应,远处的炮声轰隆隆地传来,炮弹划着弧线落在越军进攻的路上,炸出一片片火海。越军那边也不含糊,他们的迫击炮和火箭筒立刻调整方向,朝着我军后方的补给线轰了过去,试图掐断支援的命脉。

越军这次进攻的架势完全豁出去了,那个加强团的兵力分成好几路,主力集中在中路,两个特工营像潮水一样往上涌。前面的刚被我军火力撂倒,后面的立马踩着尸体接着上,完全不带停的。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天边泛起鱼肚白,越军的攻势还是没半点减弱的意思。

142高地失守,越军疯了似的冲

那拉方向的142高地作为119团最前沿的阵地,位置关键得不得了,可守在那儿的只有119团的一个加强班,人数顶多也就四五十人,装备也就是几挺轻重机枪加上步枪和手榴弹。战斗打响后,越军的攻势猛得让人喘不过气,他们的步兵端着冲锋枪,扛着火箭筒,一波接一波往高地上冲。

守军的机枪扫射一刻没停,子弹哒哒哒地往外吐,枪管都打得烫手了,手榴弹扔出去炸出一片片火光,可越军愣是没半点退缩的意思,反而越冲越凶。他们甚至组织起了营团级的集团冲锋,一个营的兵力刚冲上去,后头又跟上一个营,人数多得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硬生生要把142高地吞下去。

战到上午9点左右,142高地的防线终于扛不住了,越军靠着人海战术和猛烈的炮火支援,硬是把这个前沿阵地拿了下来。得手之后,他们没停下脚步,顺势又攻占了旁边的145高地。这一下,119团正面的防线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越军的先头部队离团指挥部越来越近,脚步声几乎都能听见了。

要是让他们再往前突一步,指挥部就得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后果严重得没法想象。119团的战士们眼看着前线失守,指挥部里的人也开始忙起来,通讯员和参谋们赶紧收拾电台和文件,准备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整个场面忙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节骨眼上,越军的攻势变得更疯狂了,他们像是铁了心要一口气把119团吞掉。中路的两个特工营在占领142和145高地后,迅速调整队形,架起机枪和迫击炮,对着119团的后续阵地猛轰,为后续部队的冲锋开路。

与此同时,一处观察哨传来了紧急情报,一股大约100人的越军突袭队已经摸到了627高地的山脚。这地方离142高地的前沿阵地只有一千米,地形上是个天然的跳板,离119团指挥部也近得让人头皮发麻。627高地当时由119团的警卫排负责防守,这个排大概30多人。

627高地生死交锋

627高地的战斗一打响就异常激烈。越军突袭队从山脚下分两路包抄上来,一边用冲锋枪扫射,一边用火箭筒轰击警卫排的阵地,火力猛得像要把整个山头掀翻。警卫排的战士们依托简易工事拼死抵抗,轻机枪对着冲上来的越军拼命扫射。

越军这边完全不怕牺牲,甚至有人扛着炸药包直接往我军阵地上冲,试图炸开缺口。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越军的炮兵再次加入战局,炮弹一发接一发落在627高地周围,爆炸的烟尘遮天蔽日,警卫排的阵地被炸得满目疮痍,工事几乎全毁。

与此同时,负责加强指挥118团1营的杨工力也在指挥部里,他听到627高地告急的消息后,马上决定动用师预备队去支援119团的警卫排。他立刻转头对身边的通讯员下令,让通讯员跑步去通知预备队集合待命,准备火速增援前线。

尽管警卫排拼尽全力阻击,越军的攻势还是步步紧逼。这股100人的突袭队在突破山脚后,迅速向627高地的主阵地推进,他们的火力压制让警卫排几乎抬不起头。指挥部距离627高地太近,一旦这里失守,越军就能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指挥坑道里的人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参谋和通讯员们忙着收拾电台、文件和地图,准备把指挥部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电台的电线被扯得乱七八糟,文件被塞进背包,桌椅都被撞得东倒西歪,整个场面乱得像闹市。就在这关键时刻,张又侠团长果断站出来,一声令下制止了所有人的动作,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传遍了整个坑道:“不要紧张,更不要转移,通讯决不能断!”

他命令守在627高地的警卫排调整作战方式,不再一味远距离阻击,而是故意放越军靠近到手榴弹的杀伤范围内再集中火力开打。警卫排接到命令后,迅速调整了部署。他们停止了远距离的机枪扫射,依托残存的工事严阵以待,等着越军一步步逼近。越军的突袭队果然中了圈套,他们扛着武器冲到距离阵地十几米的地方时,我军火力突然爆发。

轻重机枪同时开火,子弹像雨点一样泼过去,冲锋枪短促而密集地扫射,手榴弹一颗接一颗扔出去,炸药块也在阵地上接连引爆。越军突袭队猝不及防,成群的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进攻的队形瞬间被撕得七零八落。与此同时,张又侠通过电台迅速联系上军部和师部的炮兵群,提供了前沿阵地的精确坐标,要求集中火力支援。

他引导炮兵将炮弹重点轰击清水河一线,这一带正是越军后续部队和补给线经过的关键通道。炮兵群接到命令后,立即调整炮口,一轮轮炮弹呼啸着砸下去,爆炸的火光和冲击波将越军的后路炸得一片狼藉,进攻的势头被硬生生截断。

11点尘埃落定,大将风范初显

战斗一直持续到上午11点,119团基本控制住了整个战场,前线的枪声逐渐稀疏下来,越军那股不要命的冲劲儿被我军火力彻底压垮。指挥部里,参谋和通讯员们开始整理战斗记录,电台依然保持畅通,确保与军部和师部的联络不断。

杨工力作为118团1营的指挥员,负责协调预备队的支援,亲眼见证了119团从被动挨打到扭转局面的全过程,他后来对张又侠的冷静指挥赞不绝口,认为这种临危不乱的表现堪称典范。战斗结束后,119团的防线稳如磐石,越军的反攻计划以失败告终,老山前线在这场硬仗中被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战场上的局势尘埃落定。

张又侠在1984年7月12日老山战斗中的出色表现,成了他军旅生涯里一块扎实的敲门砖。从那以后,他的军旅之路就像开了挂一样,一步步往上爬,扎扎实实靠着实战经验和能力闯出了一条路。

到了2000年,张又侠已经坐上了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军长的位置。这支部队驻扎在西南地区,负责的区域山高路险,任务重得不得了。他在这儿带兵,把老山的经验带到了训练场上,狠抓部队的实战能力。那几年,第十三集团军的名号在军中越来越响,他的指挥风格也越发成熟。之后,他的履历就像火箭蹿升,2005年到2007年,他调到了北京军区当副司令员。这地方是首都的军事重镇,他负责协调部队训练和战备,事儿多得数不过来,但他在老山练出来的那股沉稳劲儿,让各项工作都干得有条不紊。

再往后,2007年到2012年,张又侠又被调到沈阳军区当司令员。这可是东北军区的头号大员,手底下管着好几个集团军,边境线长得一眼望不到头。他在这儿干了五年,把部队的装备更新和实战化训练搞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对付寒冷气候的作战能力,直接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到了2012年,他迈上了更大的舞台,成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这一年到2013年,他管着全军的武器装备研发和采购,从坦克到飞机,样样得过他的手,军队现代化的步子迈得更快了。如今,他是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肩上扛着陆军上将的军衔。

参考资料:[1]军区张又侠司令员黄献中政委视察前进报社[J].东北后备军,2009(3):F0002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