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大胆预测百年后中国,鲁迅怒斥其胡说八道,如今却都应验

阿智通鉴 2025-01-09 20:31:04

在晚清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叫陆士谔。

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环境下,他却大胆预言了中国未来的样子,并写下一本小说。

然而,在鲁迅看完这本小说后,非常生气,还说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如今再来看,小说中所描述的一些事竟然都一一实现了。

为什么他能预测未来?小说里描述的事又是什么?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医术最好的小说家

1878年,陆士谔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古镇,他的祖上也算的上是书香世家,和医家也有些关系。

但当时世道太乱,在陆士谔十几岁时,就家道中落了。

为了给自己谋个饭碗,陆士谔决定去学医。

在家人的帮助下,17岁的陆士谔拜唐纯斋为师,向他学习医术。

这个唐纯斋是清代有名的大夫,如果好好跟着他学的话,陆士谔的前途是不错的。

但是陆士谔一开始并不想认真学习,还是保持着那种公子哥的作风,有些叛逆。

就这样,学了几年医术,他也没学出个门道来。

后来他成婚了,有了孩子,但孩子出生后就染了病,陆士谔学习多年的医术派不上用场,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夭折在襁褓中。

这给了陆士谔很大的打击,从那之后,他才决定认真学习。

1905年,27岁的陆士谔在医术上已经炉火纯青了,为了多挣一些钱,他打算去到上海行医。

最开始行医之路并不顺利,来找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

但是恰巧碰到一个外地商人的妻子生病,陆士谔经过一番努力将其治好了,后来他的名声就越来越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看病。

因为医术精湛、屡屡受到好评,陆士谔还获得了“上海十大名医”称号。

但是除了行医以外,陆士谔还有一些文学爱好,比如喜欢看书、喜欢听奇闻异事。

看多了,自然就想去写。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沁梅子”。

行医闲暇之余,他就会写一些小说,给各个杂志投稿。

他笔下的小说题材多种多样,从抗击八国联军到武侠小说,兴致来了还会写一些言情小说、还会写一些历史类、医学类的著作。

而且陆士谔还非常高产,一生中足足写下了一百多部小说。

可以说,他真的是一个医术最好的小说家。

梦中的“新中国”

在陆士谔写下的这些小说里,最著名的是那本1910年写下的《新中国》。

因为这本书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完完全全的“预言”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名叫陆云翔,有一次喝酒喝多了,直接醉了过去,再次醒来时,就“穿越”到了40年之后。

再见到眼前的景象时,陆云翔十分吃惊,他发现这跟他印象里的上海完全不一样。

孤身一人的他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情急之下他在路边找了一位女子,这位女子名叫李友娜。

李友娜告诉他,现在是1951年。

陆云翔又问,上海不是租界吗?那些洋人去哪了?

李友娜听完就哈哈大笑起来了,她说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不会再被列强国家压迫了,那些洋人也早被我们赶出去了。

陆云翔听到这有些不敢相信,但接下来的几天的所见所闻,更加刷新了陆云翔的认知。

在街上闲逛时,他发现之前道路上的有轨电车都不见了,李友娜跟他解释,轨道交通转移到了地下,在地道中飞驰。

天上还有一种飞着的交通工具,海里有用电开的大船。

陆云翔还发现上海有许多高楼拔地而起,还有一座大桥直接跨越了黄浦江,浦东也和上海并到了一起发展。

更让陆云翔惊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之分,也不会再有奴隶、丫鬟了。

而且,女性也能出门工作,和男性享有一样的待遇。

整个社会有一套完整且科学的法律体系,人们生活的秩序井井有条,日子也越来越好。

陆云翔还看到,工厂里引进了很多机器,取代了人力,大大提升了制造力。

国家还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甚至还有外国人也来我们我家学习。

随着国力的强盛,我们还举办了一个盛大的万国博览会,有很多国家都来参加。

在这场梦里,陆云翔对所见所闻感慨万千,他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

故事的最后,陆云翔问了李友娜当下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样的,李友娜回答说,是“均富党”在执政,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这长梦大概做了好几天,最后陆云翔梦醒,这个故事也就结束了。

《新中国》一经上市,就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

书中那个天马行空的世界非常吸引人,虽然没什么依据,但人们认为在将来这些都会实现,这也给了读者一种鼓舞。

鲁迅先生锐评——胡说八道

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评价陆士谔的《新中国》是“胡说八道”,对这本小说表示深深的不赞同。

作为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对一本人人喜爱的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呢?

这其实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当时的群众思想麻痹,需要唤醒,这也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先生的作品倡导实业救国、用词也是字字珠玑、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比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就觉得陆士谔的作品是在给民众“画饼”,像是一种空想的乌托邦,更会麻痹民众的思想。

除此之外,结合1910年左右上海的生活环境来看,小说《新中国》中所描述的世界是当时的人想都不敢想的。

那时社会才刚从封建社会过渡过来,各地都动荡不安。

在上海的大街上,最多的是黄包车、百姓们生活困苦。

外国人还要在这里设立租界,那些外国人看我们的眼光也带着很多的歧视。

在短短的四十年里,怎么会实现《新中国》里的世界呢?

预言成真

也确实,到了历史上的1951年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不久,距离《新世界》中的生活还有些差距。

不过,和1910年相比,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但在2010年,上海举办第41届世博会,这个时间与陆士谔书中“万国博览会”的预览相差整整100年。

而且在那时,黄埔大桥已经通车,上海也已经修建了好几条地铁线路。

在当今看来,陆士谔的前瞻性是令人惊讶的,可能他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笔下的“乌托邦”居然真的实现了!

但无论如何,《新中国》都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对国家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科幻小说中的想象,我们已经实现了?——京报网,2023年2月26日发布

0 阅读:47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