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楚王的格局打开,那只被弄丢的弓,还会捡起来吗?

迎曼溪学 2025-02-11 10:38:43

“不就是一张弓嘛,楚国人丢了,楚国人捡了,有什么好找的?”公元前五世纪某个春日,楚王随手抛出的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历史长河,溅起的水花至今仍未平息。

这便是“楚弓楚得”的故事,它在《说苑》里不过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楚王的“楚弓楚得”

楚王出游时遗失了宝弓,侍从要去寻找,楚王却豁达地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从表面上看,楚王的言行展现出一种超脱的豁达。他不在意个人对宝物的得失,将受益范围扩大到整个楚国之人,这份胸怀超越了许多锱铢必较的人。

当我们深入剖析,便能发现其中的局限。

楚王的思维被“楚国”这个框架所束缚,他的“慷慨”只是在楚国的小圈子里生效。倘若他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站在天下的角度,那么无论是楚人得弓,还是其他国家的人得弓,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因狭隘而衰落

再将目光投向历史长河,许多王朝的兴衰也与眼界格局息息相关。

楚国从强盛走向衰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楚弓楚得”的狭隘思维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楚国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和领土扩张,而忽视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这种狭隘的思维导致了楚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缺乏足够的盟友支持,最终被秦国所灭。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清朝。

在康乾盛世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闭关锁国。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楚”,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视而不见。

工业革命的浪潮在西方汹涌澎湃,而清朝却固步自封,拒绝与外界交流学习。当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才惊觉自己的落后。

倘若清朝统治者能有放眼全球的格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中国近代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

✎现实中的“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的思维,在现代社会依然屡见不鲜。

前年参加项目评审会,我亲眼见着两个县市代表为了争夺新能源企业,在会议室拍桌子瞪眼。“在我们市注册的公司,税收当然要留在本地!”穿着藏蓝西装的局长脖颈青筋暴起,手里攥着的项目书皱成废纸。

这场景让我想起老家的茶山。每年清明前后,相邻两村的采茶人总要为几垄茶田闹得不可开交。

可是去年清明雨特别大,泥石流冲垮了界碑,两村人倒是在抢险时默契地搭起人墙。

等雨过天晴,界碑重新竖起来时,当年吵得最凶的王老汉却摆摆手:“都是喝着同条溪水长大的,分那么清作甚?”孔子当年评价楚王“见未大”,就像在说我们心里那道隐形的界碑。

✎格局打开

朋友们,总有人在打破这种局限。

去年在杭州互联网大会上,某位科技公司 CEO 的发言很有意思:“我们研发的智慧物流系统,能让山东的苹果次日达广州,却解不开某些地方的数据壁垒。”他说这话时,背后大屏正显示着实时物流地图,密密麻麻的光点在全国版图上流动,却在某些省份边界形成诡异的空白带。

有一年冬天去敦煌,我偶遇一位修复壁画的老师傅。他带着来自八个国家的团队,用德国仪器分析颜料成分,拿日本和纸修补残缺,说起某个飞天衣袂的弧度时眼睛发亮:“哪管它是希腊飘带还是印度璎珞,到了敦煌墙上,就是盛唐气象。”

洞窟外黄沙漫天,他佝偻着腰调颜料的身影,倒比某些坐在空调房里画地为牢的人更显开阔。

结语

如今,两千多年前楚王丢弓的树林,如今或许变成了开发区、产业园,但人心里的“楚地”始终需要开疆拓土。

就像那位把敦煌壁画当全人类遗产的老师傅,就像疫情期间跨越省界运送物资的货车司机......他们让我相信: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谁捡到弓”,而是关心“弓能射向何方”,那张被楚王遗失的旧弓,或许真能射落新时代的星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