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跌落神坛,从一天卖6万个到无人问津,它为何不火了?

梦录的东方史话 2025-02-22 16:52:48

文|编辑:楠楠

“快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夸夸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听完《旧歌新唱》,谁不想尝一尝天津“狗不理包子”。

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天津特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天卖60000个,常年霸榜“天津小吃三绝”第一,可谓中外闻名。

然而,如今再“狗不理”的处境,似乎有些惨淡。

不仅当地人绕道走,外地游客也是嗤之以鼻。

从众星捧月般的特色小吃,到人和狗都不理睬的包子。

天津狗不理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跌落神坛,无人问津呢?

为何叫“狗不理”

1841年,高贵友出生于河北武清县杨村(今天津市武清区)。

因家境贫寒,父母为他取乳名“狗子”,希望他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14岁时,他随父母逃荒到天津,在南运河边的刘家蒸食铺当学徒。

凭借聪明和勤奋,他很快掌握了包子制作技艺,并且手艺愈发精湛。

三年学徒期满后,高贵友在天津侯家后街搭起一个小棚,开始独自经营包子铺。

他制作的包子选料考究,馅料以肥瘦猪肉搭配。

加入排骨汤、香油、酱油等调味,皮薄馅大,褶花均匀。

吃完一个之后,唇齿留香,还想吃第二个。

一传十十传百,高贵友的包子铺名声越传越远。

由于生意火爆,高贵友忙得无暇顾及顾客。

人们便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

久而久之,“狗不理”便成了他的招牌。

后来,高贵友在棚子附近买下一间小门面,取名“德聚号包子铺”。

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狗不理包子铺”。

但狗不理真正爆火,得益于慈禧太后的评价。

狗不理登上皇室餐桌

清朝末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

偶然吃到狗不理包子,被其鲜美的味道所吸引。

而后,他就将狗不理进献给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

称其“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评价如此之高,一时之间让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

在高贵友的精心经营下,狗不理包子铺生意兴隆,成为天津的标志性美食。

1916年,高贵有去世,儿子高金铭接手了包子铺。

在高金铭的带领下,狗不理包子的销售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字。

高金铭将父亲的手艺发扬光大,在南市东大街创立分号。

狗不理包子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也得到了严格把控。

其面皮采用“一拱肥”的制作方法。

馅料则选用上等猪肉,搭配特制调料,口感鲜美、肥而不腻。

每个包子都有18个褶,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佳。

狗不理包子铺的生意愈发兴隆,顾客络绎不绝。

每天清晨,店铺门口便排起长队,大家争先恐后地购买这道美食。

期间,狗不理曾创下“一天卖60000个”的辉煌记录。

包子铺的生意不仅局限于天津本地,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客前来品尝。

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高家这手艺也没能传3代。

1947年,高金铭去世,儿子高焕文接手包子铺。

由于家庭不和,经营不善,高焕文关闭了分号。

老号只坚持了5年,于1952年关闭歇业。

爷爷和爸爸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毁在他手里。

但这,不是狗不理包子被人厌弃的原因。

相反,老号倒闭之后,食客多有怀念。

后来,狗不理包子迎来了另一个小巅峰。

收归国有,开出国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1956年,天津政府决定恢复天津特色小吃。

政府集合了狗不理分号的老师傅,成立了国营狗不理包子铺。

那时候的狗不理包子,依旧有着高金铭在世时的水准。

山东路77号的狗不理包子铺,每天围的水泄不通,包子供不应求。

1980年,狗不理包子开始在其他城市设立分号。

北京是第一家。

随后,上海、南京等40余个大城市都有了狗不理分号。

2004年,狗不理包子入驻韩国首尔,随后入驻日本东京。

分店扩张迅速,发展的如火如荼,狗不理怎么就走上了衰败之路呢?

首先,狗不理外不能扛,内不和谐。

2005年,经济蓬勃发展,小吃餐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狗不理站在浪潮中,本该稳稳立住脚跟。

没成想,狗不理内部管理十分混乱。

过度扩张加上市场竞争,竟欠下8000万债务。

张彦森接手之后本想化解危机,没想成“雪上加霜”。

20世纪90年代,狗不理以亲民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深受大众喜爱。

张彦森接手后,狗不理开始推行“高端化”战略。

大幅提高产品价格,一只包子售价高达15元,甚至更高。

这种策略不仅背离了狗不理原有的亲民形象,也高估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包容力。

与此同时,狗不理的包子品质也逐渐下降。

部分门店开始使用冷冻半成品,与创始人高贵友时代的纯手工制作相去甚远。

在品牌管理方面,狗不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其服务质量不断下滑,部分门店的服务员态度冷漠,甚至对顾客的合理诉求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狗不理在多元化经营上屡屡受挫。

从咖啡店到保健品,再到面膜等跨界产品,狗不理的这些尝试不仅未能带来新的增长点,反而分散了其对核心产品的关注。

此外,狗不理在应对市场反馈时也显得极为被动。

2020年,一位美食博主对狗不理包子的评价仅为“油腻难吃”却引发了品牌的强烈反弹,甚至以法律手段威胁博主删除视频。

事件发酵,不想着怎么挽回形象,提升包子品质和服务质量,反倒上演了“店大欺客”的戏码。

这不是让老百姓寒心吗?

结语

狗不理包子的衰败,归根结底是其背离了“匠心精神”。

忽视品质与消费者需求,谁还会为你买单。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花同样的钱为何不能吃点更好的。

狗不理包子的没落,也为其他老字号品牌敲响了警钟。

任何品牌若想长久立足,都必须坚守初心,以品质为本。

只有与时俱进、坚守品质,才能在新时代中延续辉煌。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

2 阅读:873
评论列表
  • 风影 10
    2025-02-23 21:33

    人家叫狗不理

  • 2025-02-23 16:52

    那一天一个民俗产品喊上市,基本就完了。民俗的东西讲口碑、讲长久,而一旦资本用理念把这种金牌效应转换成价值多少,口碑和长久性就不重要了,因为资本运作是不讲经济实惠的。可一个城市,一个口碑,是没办法用钱去衡量的,简单讲就是,你拣了一粒连锁品牌扩张的金融芝麻,丢掉了一大盘狗不理的经济延伸效应。中国商道的隐忍,学问很深的。

  • 2025-02-23 12:39

    自做孽不可活

梦录的东方史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