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与表达,往往来源于他和母亲的关系。
一个导演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常常是他心目中妈妈的投射。
01
殷夫人,
其实也是导演饺子的妈妈
不知道大家在看《哪吒2》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
哪吒的妈妈、李靖的妻子,不叫“李夫人”,而是叫“殷夫人”。
这个细节真的很有意思,它背后隐藏的——
其实是导演饺子对于女性身份认同的隐喻。
她不必依附男权赐名,值得拥有自我姓名。

这个版本的殷夫人刻画得实在是太好了。
她打破了传统"贤妻良母"的刻板印象。
她不是丈夫的附属品,也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独立女性。
在第一部时,她的出场就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怀了3年还没有生,李靖要她拜一拜神。
可她手一叉,把嘴里的苹果直接砸了过去:
“拜拜拜,都拜了三年。再生不出来,我砸了这破庙。”

这一幕,彻底颠覆了传统叙事中柔弱、温顺的女性形象。
后来,我们更是发现,她不是局限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夫人、母亲。
而是披甲上阵的将军,在战场上毫不逊色于男性角色。
一句“瞧不起老娘,我也堂堂武将”,不仅是她的自我宣言,更是对所有女性的鼓舞。

她对哪吒的爱,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不管哪吒是不是魔童,她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深沉的爱着哪吒。
当哪吒被村民误解、排斥时,她坚定地站在哪吒身边,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这种保护,不是溺爱,而是理解和信任。
尤其是殷夫人消失前,与哪吒的那段对话,相信很多人都流泪了吧。
“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娘永远爱你。”

像“殷夫人”这样的女性形象,在我们的电影里真的很少见。
而在看完导演饺子的人生故事,我终于发现——
原来,饺子其实就是那个被认为是“魔童”的哪吒。
而他的妈妈,就是如殷夫人一般的奇女子。
02
一个深受父母宠爱的人,
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
饺子其实是学医的。
从小他就喜欢看漫画,并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漫画家。
但在小县城里,这样的梦想无疑有些遥不可及。
所以在高考时,他考进了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选择了小镇亲年最稳妥的专业——医学。
但在大三那年,她还是毅然选择了自己的最爱,并自学了动画。
自学成才的他,在毕业以后很顺利找到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

在996的忙碌中,日复一日地为客户的需求奔波,几乎没有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创作。
于是,工作仅仅一年后,饺子毅然提交了辞职信,决定回家专心投入创作。
同事们觉得他异想天开,甚至有些幼稚。
谁不曾怀揣梦想?谁不曾幻想有朝一日能凭借自己的才华一鸣惊人?
然而,现实往往让人不得不为生计低头,亲手打碎曾经的梦想,在城市中为生存奔波。
你一个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人,难道真以为自己能逆天改命?

就连他关系最好的同学,来家里看他后都忍不住说了句:
“你好自为之吧。”
而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有一个人,无条件理解并支持他。
那就是他的母亲。
那时,他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也已退休。
在那几年里,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每个月仅仅靠着1000元退休金过日子,还要还700多的房贷。
生活拮据,餐桌上几乎只有超市打折的特价菜,肉食稀少,新衣更是奢望。
更难得的是,母亲从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做出怎样的成绩,更没有给过他压力。
而是给他全力支持:“想清楚了就去做,大不了我养你一阵子。”
成名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饺子自己都说:
“甚至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觉得我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这一啃老,就是3年8个月。
正是这3年8个月的蛰伏期,他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步作品《打,打个大西瓜》。
正是母亲那份无条件的爱,让饺子像哪吒一样有底气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想起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话:
“一个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
殷夫人是哪吒的光。
饺子母亲则是饺子的光。
是她付出的这份爱,才滋养出肥沃的土壤,让饺子有了成功的信念,并最终绚烂绽放。

03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点燃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对音乐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也能在乐器上有所成就。
于是,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督促两个孩子长时间练习。
他们本以为,虽然现在他们有点苦,但以后他们学成了,会感谢自己的。
可没想到,儿子长大后,越来越抗拒拉练琴,每次都是三心二意。
在一次冲突之后,儿子更是直言,这辈子都不想再碰它。
女儿虽然坚持了下来,却对父母心生怨恨,最后居然与父母断绝了来往。

我想,应该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困恼吧。
我对孩子这么上心,可为什么孩子反而越来越逆反?
其实,就是因为过度的外力介入,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人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只有内在动机,才能满足人类三个基本心理需求:
归属感、自主感和成就感。
如果只是父母强加的外在动机,那对于孩子来讲,根本就是在完成每日任务,又怎么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呢?

就像饺子。
要是他的父母强逼他继续学医,然后成为一名医生。
或许,他也可能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会有不错的人生。
但是,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位百亿票房导演,少了一位中国动画的领头人。
更重要的是,他不会快乐。
他将一直持着"未完成的梦想",内心永远有一个无法填补的空洞。
那种被剥夺选择权的痛苦,会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里。

而在现实中,因为母亲的支持,饺子选择了自己想要走的路。
他是怎么做的呢?
在那3年8个月的“啃老”里,他绝对没辜负母亲。
他简直是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每天都是“客厅——卧室——厕所”三点一线;
从没离开家超过40公里,旅行更是想都没想过;
甚至,他连网线都没牵,只为减少娱乐时间,多留出时间来创作。
这才是内在动机给一个人带来的动力。
试想,要是父母为他选择了学医,他会有这么强大的动力吗?
肯定没有。

心理学博士林紫在《爱孩子如花在野》一书中说:
“父母应当要系统地看待生命,让孩子的生命之花,开出他们自己在生命原野中原本的模样。”
真正的教育,从不是控制孩子,帮孩子做选择;
而是帮助每个独特的个体,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意义。
正如《哪吒2》中最帅爸爸敖光说的:
“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

最后,再为大家送上一则寓言故事吧。
有人问智者:“世界上那么多孩子,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却寥寥无几?”
上帝说:“因为很多孩子身上的翅膀都被剪掉了。”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天才,而是缺少缔造天才的父母。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雕刻成你想要的模样。
而是点燃他的勇气,给予他们追寻梦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