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历史里,1个温暖的切片

咩咩爱历史 2023-05-12 12:05:40

文章配图-春宴图局部

01

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奉命调知南康军(今江西庐山)。

他一方面开垦农事,安抚百姓,一方面重建书院,呕心讲学。

前来听讲的学子不计其数。

恰在此时,在四川从军的陆游,时隔八年返回绍兴老家,途中路过庐山,重游几处胜迹后,正好听见朱熹在讲学。

这年,陆游53岁,朱熹48岁。

两个小老头一交谈才发现对方不仅才高八斗,文采飞扬。

而且与自己志趣相投。

老陆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他结交朋友很简单,谁主张抗金,谁就是他朋友。

朱熹也是铁杆主战派。

庐山相识后,陆游匆匆而别。

虽天各一方,两人却书信往来不断,诗文唱和不绝。

一段长达22年的友谊,就此开始了。

02

十月,朱熹找到了唐朝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朝廷,修复书院。

朝廷同意了,白鹿洞书院也修了。

朱熹又不惜重金,到处托关系,延请名师,师资问题也解决了。

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书院没书。

朱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得知朱熹有难,陆游来了。

陆游的祖父陆佃是徽宗朝宰相,家中藏书丰富。

陆游本人也嗜书如命,每任一地就锐意收集书籍,手上有很多书。

陆游将视若珍宝的书籍,全部捐给了白鹿洞书院,解了朱熹燃眉之急。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不知有多少学子因为朱熹、陆游学有所成。

03

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浙东爆发大饥荒,无数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宰相王淮大力举荐朱熹担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赈济浙东灾民。

(朱熹在南康军曾成功赈灾,救灾经验丰富)

还没等朱熹上任,他就收到陆游寄来的一首诗:

市聚萧条极,村墟冻馁稠。

劝分无樍粟,告籴未通流。

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

徵科得宽否,尚及麦禾秋。

——灾情如火,你怎么磨磨唧唧,还不上路啊?

原来,陆游当时正被免官回家,亲眼目睹了灾民惨状,心急如焚,催促朱熹赶紧上任,救灾。

这年十二月,朱熹才来到绍兴府上任。

上任后,便马不停蹄亲自巡视绍兴各地,甚至远涉衢州、婺州等地考察灾情。

淳熙九年(1182年)正月十六日,陆游亲自到绍兴府衙找朱熹,朱熹还在外地考察。

陆游心里有点担心:朱熹是个搞学问的儒生,他到底会不会赈灾啊?

不怪陆游担心。

淳熙七年,江西爆发饥荒,陆游为了赈济灾民,不顾上级反对,强行打开官仓,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成功赈灾,反而自己被直接免职。

陆游为好友捏了一把汗。

事实证明,陆游完全是白操心了。

朱熹考察结束后,首先稳定社会治安,然后召集各地富商筹措粮食,而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赈灾效果十分明显,活民无数。

陆游心中暗自感谢老朋友拯救家乡百姓。

04

就在这时,朱熹仕途再遭打击。

七月,朱熹巡视台州,有灾民举报台州知州唐仲友贪赃枉法,再加上小人挑拨,朱熹误以为唐仲友是个大贪官。

嫉恶如仇的朱熹当即上书弹劾唐仲友玩忽职守,赈灾不力、放任手下胡作非为、违法收取私盐税钱、与妓女严蕊厮混等罪名。

奏状上报朝廷后,宰相王淮为难了——

一个是好友(王淮还对朱熹有举荐之恩);

一个是亲戚(唐仲友是王淮的老乡,王淮的女儿还是唐仲友的弟媳)。

为了调停朱唐矛盾,王淮让人举荐唐仲友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暂避朱熹锋芒。

可唐仲友不惯着朱熹,上书自辨清白,弹劾朱熹。

最终宋孝宗出面裁决,各打五十大板。

唐仲友被免职;朱熹接任江西提点刑狱。

这个结果,唐仲友不仅不满意,朱熹也不满意,心灰意懒,决定辞官退隐。

陆游听说,赶紧写信劝阻朱熹。

然无卵用,朱熹主意已定,辞官隐居武夷山,专心讲学。

陆游“恨铁不成钢”,一口气写了五首《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给朱熹。

其中一首,写道:

身闲剩觉溪山好,心静尤知日月长。

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相忘。

——苍生百姓都还在为了生计忙碌不停,你怎么能躲到山里偷闲犯懒?

面对好友的“批评”,朱熹淡然一笑,写了三封信自白心迹:“杜门读书,毕此数年为上策,自余应付一笑之。”

——我就是一个书生,当官并非我所愿,闭门读书,研究学问才是我最喜欢做的。

其实,陆游自己当时也是没有一官半职的“在野闲人”。

都是无官一身轻,自此之后,两人书信往来更加频繁。

陆游一有什么事情,就写诗给朱熹小老弟。

朱熹呢,每次收到陆游的诗信,都先夸写得好,再夸字写得棒。

两人隔空“秀恩爱”,一点都不带重样的。

05

或许老天爷看不惯两人“如胶似膝”,出个难题考验两人。

庆元二年(1196年),在奸相韩侂胄的指使下,监察御史沈继祖凭空捏造,弹劾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诬陷朱熹“诱引尼姑,以为宠妾”。

韩侂胄党羽纷纷跟上,指责朱熹是“伪学魁首”,喊出“斩朱熹以绝伪学”的口号。

顷刻间,朱熹身败名裂,落官贬职。

朱熹的门生或打入大牢,或流放外地。

史称“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后,陆游写诗谴责韩侂胄,为朱熹鸣冤......

可是,没过多久,陆游自己也出事了——

庆元三年(1197年)二月,韩侂胄新建了一个南园,专门派人威逼利诱,请杨万里作记。

为奸相园林作记,那可不摊上个攀附权奸的恶名?

杨万里严词拒绝,我不做官可以,为你作记断然不可以。

韩侂胄愤怒无比,又拿杨万里没有办法。

他转手就把这个苦差事交给了陆游。

为啥是陆游?

原来,韩侂胄为了笼络人心,巩固地位,打出北伐抗金的旗号,启用主战人士。

陆游是主战派精神领袖,韩侂胄诏他入京共商北伐大业。

陆游知道韩侂胄不是个玩意,可与抗金大业相比,写一篇文章,不值一提。

陆游提笔写下千古名文《南园记》。

陆游一出手,很快就传遍天下。

结果,大宋清流名士纷纷指责陆游为拍韩侂胄马屁,厚颜无耻。

(“陆游学广而望隆,晚为韩侂胄著堂记,君子惜之…见讥清议”)

朱熹的门生纷纷来告知。

朱熹非但没有怪陆游,反而为陆游担心,长叹了一口气,道:

“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

这年冬天,陆游偶染风寒,朱熹特意让人寄了一床纸被给陆游。

人生在世,能此好友,夫复何求?

陆游激动坏了。

06

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1200年4月23日),心力交瘁的朱熹病逝于福建建阳,享年70岁。

消息传出,天下士民,悲痛欲绝。

朱熹的门生决定共赴信州,举行大葬,反抗韩侂胄暴行。

韩侂胄慌了,严令各地官员不得允许有人悼念朱熹,有违此令者,严惩不贷。

最终,在韩侂胄的高压下,朱熹死后“未有表示哀悼者”。

此时,陆游已经75岁高龄,白发苍苍,步履阑珊。

绍兴与建阳相隔千里,他根本无法翻山越岭,飞驰闽海,亲自祭奠好友。

泪眼婆娑的陆游,想起二十多年前,庐山脚下朱熹讲学的样子。

泪尽血出。

陆游不惧韩侂胄威胁,毅然决然,写了一篇祭文: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寥寥35个字,字字泣血,胜过千言万语。

——我愿死一百次换你复活重生,我的眼泪就像倾尽黄河之水奔流向东海。可恨,你离我太远。我老了,只能让我的心来到你的身边。虽然你离开了我,但你永远活在我心中,希望你能来享用我遥拜你的祭品……

时隔数百年,依旧可温暖人心。

2 阅读:9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