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会馆戏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小江胡同36号,北京地区现仅存较完整的清代风格戏楼建筑,会馆始建年代不详,阳平会馆重修于明代,后几经修葺,戏楼后建和改建于清乾隆年间,现仅存建筑年代为清代,戏楼建于清嘉庆七年,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二十余县商人联合改建,会馆由戏楼和三进四合院组成,现仅存戏楼,戏楼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戏台平面近方形,突出于场内,呈前轩式,前有台柱一对,上有廊庑,戏台分三层,看台分两层,二楼正对戏台,是卷棚顶前轩式的官厢,两侧亦为看台,可放桌凳,四角设楼梯,供人上下,戏楼总长度28米,宽度17米,高10余米,是一座十二檩卷棚前后双步廊悬山顶式木构建筑,戏楼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楼看台分两层,二楼正对戏台,是卷棚顶前轩式的官厢,两侧亦为看台,可放桌凳,看台护栏有雕花栏板和望柱,四角都设有楼梯,供人上下,楼下场地中间为方池,放置方桌、长凳,是一般看客的座席,楼上有木棂窗可以敞闭,用以通风和采光,戏台分上下三层,上有天井孔洞通口,下有地道水瓮坑道,便于演神仙戏时演员“上天入地”,天井可悬设置大型机关布景,一来可以做水彩戏,比如水帘洞;二来可以防洪;三来可以产生水音儿的效果,可谓一举三得,面对戏楼两侧的壁面上绘有戏剧壁画,并设有神龛,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对戏台的后壁正中嵌有四联石刻,记载阳平会馆建置沿革历史和修葺情况,由于风化和人为的严重损坏,绝大多数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只能辨认“阳平 ……”和部分字迹,原戏楼内高悬巨匾数块,现仅存墨地金字木匾两方,戏楼内还有落款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写的横匾,匾额曰“醒世铎”,其中另一方为丁果仙写的横匾,匾额曰“阳平会馆”,是北京地区现仅存规模较大且保存完好的清代戏楼之一,会馆戏楼是北京地区现仅存规模较大、建筑考究,保存又比较完整的清代风格民间戏楼的佳作,阳平会馆戏楼对研究会馆和戏剧史有较高价值,对研究会馆建筑和戏剧发展有一定的价值,阳平会馆是北京地区现仅存带有大戏楼的会馆之一,其他还有三处,分别为银号会馆正乙祠、安徽会馆、湖广会馆,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药材库房,2000年北京市文物局腾退此处,2002年启动会馆修复工程,2009年改成刘老根大舞台至今,现为北京市第三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