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体内的湿气源于肝气郁结与脾虚的相互作用。正因如此,不少人虽努力健脾祛湿,湿气却总是反复难除。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五行上来讲,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郁结之后就会克制脾土,使得脾失运化,进而形成肝郁脾虚的局面。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而且肝主疏泄,能够协助调节水液代谢,一旦肝郁脾虚了,水湿就容易停滞在体内,要化解此类湿气呢,关键在于疏肝健脾,而逍遥丸是疏肝健脾的经典方剂,不过它的祛湿功能稍显不足,所以常常要搭配平胃丸,从而增强祛湿的力量。

倘若湿气在体内聚集的时日已久,并化为了湿热或痰湿,这类人往往容易感到烦躁,口中有异味,身体乏力,肢体酸痛,舌苔黄腻。此时病情已偏向于肝郁化热,应将逍遥丸换成丹栀逍遥丸,它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清热的力量更强一些,再配上藿香清胃丸,专攻湿热,可以清除体内湿热之邪。

如果湿气愈久成痰,这类人会感觉嗓子不适,总有痰堵之感,精神萎靡不振,周身乏力,舌苔黄腻且伴有齿痕。针对这种痰湿加湿寒的情况,可以参考丹栀逍遥丸来疏肝清热健脾,搭配二陈丸,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双管齐下,以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中医真好历害的教你。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们而且分不清医学医生医院.最喜欢拿医疗腐败来说(比如书虫)不知道西医是需要三期证明有效才可以上市。医学是只关注病因和治疗,而真正治病行为是医生.而医生和医院有啦利益然后才出现腐敗。药决定能否治病。药量更是决定病好的快慢.中医竞然还有认为药量如何来不重要(比如梦幻).回答不了药量如何。于是认为只要阻止別人提问就可以视而不见(比如绿茶).能把西医的粪便检验说成吃的(比如JOAD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