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李敏拿错同学笔记本,毛主席碰巧翻开亲自批注,说:可发表

译萱 2025-02-24 09:56:21

1958年,《中国青年》杂志第4期刊登了作品《假期回乡日记》。

这是初中生王桂芹的日记,记录了她假期回乡参与劳动的经历。

日记记载了王桂芹于乡下劳作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从中获得锻炼与成长的感悟。

该文章独特之处在于刊印时附带了大量毛主席亲自批改时的批语。

编辑于文前撰引言,述文章偶得毛主席批语之事,并将毛主席批注手迹同步刊发于杂志之上。

文章开篇显著位置,印有毛主席亲笔书写:“暑假回乡有益,此文甚佳。住半月不足,宜住一月。”

【与李敏的同学友谊 】

1952年,王桂芹顺利完成学业,自北京育才小学毕业。

因成绩优异,获保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初中部,三年后,顺利晋级至该校高中部继续学业。

王桂芹的同学中,两人尤为突出:同班的李敏及低一级的李讷。

李敏入学后始终保持低调,未曾向外透露过父亲的身份。

当时,班级里李敏是毛主席女儿一事,已广为人知。

众人皆对主席之女的身份充满好奇,对她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注,试图了解这位特殊人物的成长与经历。

李敏每次经过同学身旁,总会引发议论,同学们直接表示她长相酷似毛主席。

初时,众人皆欲与李敏结友,然因她乃主席“闺女”,皆有所顾虑,不愿显得过分刻意。

相处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主席的女儿异常真诚、坦率、谦逊,与大家相处融洽,并无异于常人,甚至更为好相处。

李敏每逢集体活动,无论是劳动抑或学习,均积极参与,从不缺席或寻求特例。

李敏特别之处在于俄语课上,她一口流利的俄语常获同学羡慕。这项语言本领,是她从小便学会并掌握的。

班上众人渐与李敏熟络,王桂芹尤为亲密。王桂芹性格大方,与李敏交往无负担,坦荡真诚。

因此,王桂芹与李敏最终成为班级中关系最为紧密的同学。

【偶然被毛主席发现的日记本 】

1957年10月周六下午,学校团支部带团员及部分同学前往北京近郊罗道庄农业社参加义务劳动,并安排了一场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辩论会。

王桂芹当日携带一本大号硬皮笔记本,旨在辩论会上记录各方精彩发言。

辩论会结束后,同学们前往田间助农,协助农民收割地里的白菜。

此时,天空骤然乌云笼罩,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因天气早先晴朗,同学们均未带雨具,无奈之下,只能冒雨加速完成农活。

雨势渐猛,王桂芹见硬面笔记本被雨水打湿,封面字迹模糊,连忙将其塞入李敏置于自行车头背包中以防损坏。

王桂芹告知李敏,已将笔记本放入其包中,打算劳动结束后取回。

劳动结束后,两人都疲惫不堪,忘却此事。随后,李敏不慎将王桂芹的笔记本带回了家。

回家后,李敏取出湿背包晾干,并把包中书本逐一放置一旁。随即,她记起王桂芹的硬皮日记本仍在自己处。

李敏未加留意,直接将笔记本与书本叠放整齐。

当晚,毛主席兴起欲察女儿学业,遂至李敏桌前,随手翻阅其桌上书籍。

获取王桂芹的笔记本后,主席翻阅数页,其内容迅速吸引了他的注意。

该本记录的是王桂芹那年夏季返回家乡参与劳动的日记。

1957年,毛主席向全国青年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此后,全国范围内兴起学生积极参与劳动锻炼的风潮。

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众多中小学生利用假期赴农村参与劳动实践。今年暑假,王桂芹计划返回农村老家,进行学习与锻炼。

放假前,我收到学校党组织的谈话通知,内容关于讨论王桂芹申请入党的事宜。

暑假过半,王桂芹因前后数日耽搁,终于抵达乡下。

王桂芹父亲为太行山区出身的干部,于北京工作;其母亲则为长期扎根农村的老党员。

临别之际,王桂芹父嘱托她:务必深入群众,亲身参与劳动,切实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

王桂芹牢记父亲嘱托,返回家乡后立即请母亲为她分配工作任务。

王桂芹母亲见女儿热情高涨,便找来姐姐穿过的山鞋,让她换上与弟弟相同的大褂子和大短裤,随后跟随乡亲们一同前往打坝。

王桂芹至坝上协助乡亲抬土方,因身形瘦弱无法搬动大块,便往返多次,专挑小块土方搬运。

当无法搬动重物时,我便拿起錾子,协助乡亲们敲打石块。

王桂芹每日除参与坝上劳作外,回家亦协助母亲挑水。

乡下缺乏自来水,需远行挑水,路程颇远。

假期结束,王桂芹肩头磨出了水泡,然而她从未抱怨过一句辛苦。

乡亲们见王桂芹如此卖力干活,纷纷笑道:“她没成书呆子,仍是咱们勤劳的乡亲。”

毛主席手捧王桂芹日记本,津津有味阅读,同时拿起铅笔,圈出笔误错字,并划出精彩语句。

尤其是“未变洋学生、书呆子,仍是自家人”这句话,毛主席特别标记,称赞其写得极为出色。

毛主席在日记开头记录:“暑假回乡极有益,此文佳,住月余更佳。”末尾则注明:“此文适宜报刊发表。”

同时,在日记本中夹入一张横格纸,上书:“让李讷也阅读两遍。”

批注完成后,毛主席把日记本递给李敏,嘱咐她向王桂芹认真学习。

次日,李敏私下唤出王桂芹,再次详述了前日之事。王桂芹听后,震惊得一时语塞。

王桂芹仔细研读毛主席在日记本上的批注,逐字斟酌,深刻体会其中含义。

毛主席字迹潦草,李敏在一旁协助王桂芹辨认并读出毛主席所写的内容。

王桂芹全神贯注地倾听,态度严谨,丝毫不马虎。

王桂芹心中激动不已,因她获得了毛主席的肯定。

【《假期回乡日记》在当时地火热 】

在李敏的鼓励下,王桂芹打消顾虑,毅然决定将日记及毛主席批注寄至《中国青年》杂志社。

杂志社审阅王桂芹日记后,认为其是倡导“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佳作,遂整理后发表于1958年《中国青年》第4期,并刊印毛主席评语于文首。

文章发表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浪潮。

《假期回乡日记》获国内多报刊转载,同时,配有插图的单行本也在各省发行。

195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行了7万余册,另有部分省份将其纳入中小学及师范语文教材。

王桂芹迅速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楷模,其文章激励了众多成年工人、农民、教师及解放军战士,他们深受鼓舞。

此后,王桂芹频收全国各地来信,皆为读其《假期回乡日记》有感,众人皆受王桂芹故事鼓舞,纷纷投身劳动锻炼。

现今,《假期回乡日记》发表已逾半个世纪。

时至今日,我国教育方针仍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半个世纪前的青年人展现的精神风貌与当下年轻人截然不同。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状态。

王桂芹昔日极负盛名,广受民众推崇,堪称时代榜样。

重读《假期回乡日记》及毛主席批注王桂芹日记的故事,对引导当代青年树立良好价值观,崇拜正能量榜样,具有积极意义。

好文章历久弥新,任何时代皆具光辉,其榜样力量恒久闪耀,永不褪色。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