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上将闻名于爱憎鲜明,性情如火,一旦牛脾气发作,无人能劝阻。
许将军此生仅敬佩两人,一是毛主席。在毛主席面前,他如晚辈般谦逊,对主席指令严格遵从,执行到位。
他对周总理充满敬意,视其为兄长,恭敬有加。
革命老将许世友以爱酒善劝闻名,战友来访必设酒宴。对方拒饮,他笑称怕老婆;言身体不适,他则戏谑为怕死,定要共饮至酩酊方肯作罢。
众人长期受苦于许世友酗酒,周总理闻讯后亲笔致信规劝。许世友阅信后,在饮酒方面显著收敛。
有件事周总理多次规劝,他却坚决不答应。这究竟为何?是谁能让许将军如此生气,甚至不愿再往来?
【走出功德林】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上,彭真宣布了中共中央特赦建议,该建议由毛主席提出。
12月4日,全国战犯管理所释放了33名战俘,包括位于北京功德林的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10人在内。
王耀武接过释放令,满心欢喜。十日后,他意外获悉,将获周总理亲自接见。
会面时,王耀武难得显露忐忑。周总理以幽默话语和爽朗笑声缓解氛围,结束后还鼓励众人忘却过往,开启新篇章。
王耀武铭记此言,于功德林内便是知名积极分子,离开后更是彻底改过,满怀热忱地拥抱新生活。
在周总理关心下,他被任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后成为第四届政协委员,月薪150元,并有幸多次参与国庆等重大庆典。
我党和人民政府对曾误入歧途但能改恶从善的国民党将领,始终采取宽厚政策处理。
王耀武深知此情,心怀感激。他历来擅长交际,在国民党军中闻名。这或许是为弥补过往,又或欲化干戈为玉帛,结交新友。
总之,王耀武计划拜访华东战场时的对手华野将领,包括粟裕与许世友。然而,粟裕与许世友对王耀武的到访态度截然不同。
【王耀武与粟裕】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问粟裕黄埔出身的国民党将领中谁最优秀,他提及了杜聿明与王耀武。
因此,尽管双方立场各异,战神粟裕依然对王耀武的军事指挥能力表示认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此理虽明,国民党将领却鲜能做到,多因傲慢且轻视对手。
这份自负源自蒋介石,他在解放战争初期便扬言“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
王耀武与众不同,他脑筋灵活,擅长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从饼干店打杂起步,历经摸爬滚打,一路成长至今。
王耀武是国民党将领中少数能清醒认知我党部队者,其对我党的了解始于与粟裕在谭家桥的交战,此战也让他们结下“仇怨”。
王耀武为黄埔三期毕业生,参与第二次东征及北伐,勇猛晋升。因坚守宜黄受蒋介石赏识,任“补充第一旅”旅长,该旅兵强马壮,实力不容轻视。
1934年12月,红十军团三师汤口集结后,侦知王耀武补充第一旅动向,军团领导决定于谭家桥布下伏兵,旨在全歼该敌部。
双方兵力相当,红十军团装备虽逊于补充第一旅,但凭借突袭战术,能出其不意,因此正常情况下,红十军团仍具获胜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红十军团长刘畴西乃黄埔一期生,他身为“老资格”,事实证明确未将黄埔三期的王耀武这位“后辈”放在眼中。
王耀武遭伏击后,未固守阵地,反攻十军团侧背,迅速占领高地。此快速反击战术在国民党军中罕见,王耀武凭此扭转了战局。
此役王耀武大获全胜,当时粟裕仅为参谋长,尚未成为军委委员。谭家桥之战的挫败使粟裕深受创伤,同时让他深刻铭记了王耀武这一名字。
谭家桥战役中,王耀武获胜,但我红军展现的顽强意志与作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他仍感慨道,红军的精神令人难以忘怀。
红军三次冲锋受挫仍斗志不减,尤其胡天桃师长,被俘时身着补丁单衣三件,裤破鞋异,干粮袋唯破碗,与普通战士无异。
众多国民党将领虽知红军中官兵无别,却未重视。然而,王耀武对此现象颇为留意,铭记于心。
有一次,他和朋友交谈时提及:
解放军统称指战员,我们这边为显尊贵,不单称司令官,而要称为司令长官,以此区分等级。
国民党将领一向高傲,对此嗤之以鼻,唯王耀武直言不讳:“问题关键不在此。”
他人专注于下属心思,而我们则致力于理解上级意图。
由此可知,王耀武虽为国民党中知名的“送礼高手”,却认识到“腐败”是党内顽疾,自上而下的轻敌思想是国民党部队多次战败的主要原因。
王耀武受“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思想羁绊,依然决定追随老蒋,坚持原有道路不回头。
谭家桥战役13载后,粟裕由小参谋成长为华野大军的实际统帅,与此同时,王耀武亦晋升为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
相较于整日研究地图、专注战事策划的粟裕,王耀武更为繁忙,其生意日益扩大。两军交战前夕,他既要部署防线,又要致电妻子,详述生意上的诸多事务。
激战三日后,莱芜对垒结果明了,国民党绥靖区前进指挥部及两军部、七师共五万余人被歼,副司令李仙洲等十七人遭俘。
王耀武难逃老蒋严厉批评,他亦怒斥李仙洲。
即便是五万头猪,在三天三夜内,共军也无法全部捕获。
然而,王耀武亲率十万大军仍未能保住济南,此役中他直接对阵许世友。
【王耀武与许世友】
1948年夏,豫东战役结束后,济南仅余王耀武集团。此时,通过“以战养战”壮大的华野,拔除王耀武这颗绊脚石已成定局。
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继续指挥全军,他计划用四成兵力攻城,六成兵力防援。许世友被任命为攻城部队司令员。
战前,老蒋命王耀武死守济南,并承诺若其被围,必派援军相救,以此安抚王耀武。
济南战役爆发后,我军迅速推进至济南城下。王耀武绝境中向蒋介石求援,请求突围,却遭严斥,被令必须坚守阵地。
王耀武紧握老蒋电报,于“援军”旁大书一叉。老蒋原允整编74师172团全赴,然仅转7连后便无下文。
当时,华野10纵队正攻击济南机场,国民党运输机见炮弹击中跑道,随即掉头离开,未敢降落。
济南城危在旦夕,王耀武急电杜聿明,责问徐州援军未至。杜聿明顾及徐州为南京屏障,拒派部队硬战。王耀武不满,电话中怒斥杜聿明。
王耀武挂断电话,沉思片刻,做出明智决定:释放所有被囚的共产党员及解放军官兵,并给予路费,严禁任何人伤害他们。
王耀武身为军人,服从命令乃天职,但他灵活应变,不学张灵甫“自杀殉国”。在紧要关头,他会为自己预留退路,确保生存。
济南失陷之际,王耀武将指挥权交予参谋长罗辛理,随即卸甲更衣,披上破旧衣裳,卧于板车之上,伪装成伤员百姓,悄然逃离。
然而,尽管计划周密,王耀武在逃亡途中仍遭俘获。
王耀武审讯时称,国民党常落后,共产党则进步。他见共产党整风便效仿,却无效。援军不至,士气低迷,这些是兵败的主因。
多年后,王耀武经功德林改造表现优异,成为首批特赦人员。重获自由后,他迫切希望与华野将领们相见。
粟裕将军性格温和,两人会面过程顺畅,真正体现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境。
轮到许世友时,王耀武被拒之门外,即便周总理出面调解,许世友依然坚持己见,未肯妥协。
许将军如此执拗的原因有两个。
济南攻城战中,我军8天攻坚付出巨大代价,2.6万将士伤亡。这些冰冷的数字,实则代表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消逝。
许世友无法原谅的第二点是,内城争夺战中,国民党竟用毒气弹,此行为极不人道,严重违反战争公约,令人愤慨。
任何事皆有底线,军人王耀武深知此理。对于使用毒气弹,他坚持认为是参谋长罗辛理的个人决定,非他本意。
许世友认为,无论王耀武是否佯装不知或真不知情,身为总指挥的他,必定难辞其咎。
许将军以“爱兵如子”闻名军中,攻城时,他亲手培育的华野9纵伤亡惨重,尖刀排战士无弹孔,皆因刺刀所致,许世友目睹此景,内心悲痛不已。
闻郭由鹏,敢死队员,欲见自己,许世友即刻搁置事务,前往医院探望。
许闻郭心系上海未见之女,即刻允诺,待攻克上海,必助其一探骨肉。
在上海寻一孩子犹如大海捞针,但承诺重于千金,尤其是战士遗言。许世友借助上海熟人,多方探寻,最终寻得烈士遗孤。
抵达上海后,他特地拜访了郭由鹏之女,此举彰显了许世友将军关爱士兵如同家人的品质。
许世友对士兵的爱有多深,对王耀武的芥蒂便有多重。无论因立场相异或军令难违,他绝不会与对方和解,更不可能共饮言欢。
【最后】
战争年代,我军基层带兵者中文化深厚者稀少,但这些不善言辞的“官”威信却高,因他们身先士卒,模范引领,奖惩守信,故战士们甘愿服从命令。
部队作风源自指导员,需以“跟我上”引领,而非“给我上”,方能汇聚战士磅礴力量,实现上下同欲,团结一心。
因此,王耀武虽精通军事且敬畏对手,却未深刻了解我军,也未全面认识兵败根源。国民党之败,不仅因军事,更因失去民心。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历经谭家桥挫败至孟良崮大胜,“战神”成长历程纪实》。
中国军网指出,密切官兵关系的关键在于言出必行、讲诚守信,这是建立良好上下级关系的核心要素。
原文概述:某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公众期待真相大白。
文汇报报道,《特赦1959》原型王耀武,毛泽东曾指示罗瑞卿转达:“共产党人将永远铭记你抗日之功劳。”
《上将许世友的家风》展现其家庭风气,强调严于律己、勤勉朴实的家风传承,彰显其作为党员的廉洁自律与对后代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