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初,老蒋给十七路军的杨虎城下达一道军令,让他辖下的驻守甘肃天水的陕军第38军移防陕南汉中,接替原驻防陕南的胡宗南第1师防区,而第1师则前往甘肃天水驻防。
杨虎城
老蒋如此换防的意思,杨虎城等人心里是清楚的。老蒋就是要把他的十七路军推到前面当炮灰,等他们与红军拼得差不多时,再由胡宗南收拾残局,如此一来,“红军”也清了,“军阀”也清了。
面对老蒋的如意算盘,为了自保的杨虎城也是有办法化解的,他吩咐时任38军军长的孙蔚如,说,与红军相遇,不必与他们死拼,最好就是做做样子,这样都好交代。
接下来,老丁叔就和大家说说这位陕军38军军长,是如何与红军达成《巴中协议》的,后来的结局如何?
孙蔚如
1933年4月,孙蔚如率38军进驻陕南汉中。
随孙蔚如同时进驻汉中的,还有一位叫武志平的38军参谋。
武志平虽然在杨部任参谋,他却是我地下党员,直属中央军委特科领导,在西北军中秘密从事军事情报工作。
对于武志平的身份背景,杨虎城、孙蔚如等人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为了联络到红军,就派他作为杨虎城的特使去四川通江的红四方面军总部进行联络,以期达成“互不侵犯”协议。
武志平
1933年5月13日,武志平化装成红十字会调查员,前往通江。
为了表达诚意,他除了携带孙蔚如的亲笔信外,还带上了十万分之一的川陕甘军用地图和国民党军密电码以及灯语、旗语等机密材料。
对于武志平的到来,也是红四方面军需要的,与北部的杨虎城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在当时也是红军迫切需要的。因此,到达通江的武志平先后与红四方面军问呢政治部傅钟、张琴秋、陈昌浩、曾中生、老张、郑义斋、苏井观等人,陈述陕军拟与红军停战议和,共同反蒋抗日的意愿。
武志平向他们介绍说,杨总出身贫苦,有爱国思想,与老蒋有矛盾,但当下他联共反蒋只能是秘密的,大家心中有数,不要公开张扬。
老张也急于解除大巴山北部的压力,答应了杨虎城、孙蔚如“互不侵犯,共同反蒋”的提议,并派出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主任徐以新随武志平前往汉中与孙蔚如面谈相关事宜。
徐以新
5月31日,徐以新到达汉中,次日便与孙蔚如进行了谈判。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摸底之后,孙蔚如提出:一红军不要向陕南、川北发展,如需发展就向甘肃方向发展;二如果这样子,十七路军愿给红军在后方作掩护并给予一定的武器弹药支持;三如果红军继续留在川北,十七路军决不向红军作真的进攻,这种敷衍性的冲突应视为正常情况;四我们之间只能秘密来往,建立秘密协定。他最后确定,武志平作为秘密特使负责与红军联络。
徐以新把孙蔚如的提议向西北军委会汇报后,于6月下旬再次来到汉中,24日,终于与孙蔚如敲定了协议内容,主要内容有四项:
1、双方互不侵犯,只要陕军不进攻川陕苏区,红军保证不进军陕西,孙蔚如保证不打苏区;
2、如果红军进军甘肃、打胡宗南,孙部愿给予红四方面军补充部分武器弹药,并予以掩护;
3、红军可以在汉中设立交通站;
4、鉴于形势,双方只能秘密往来,协定不公开。
自此,红四方面军北部大巴山无战事,渡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这也让红四方面军可以安心向南发展,直到1935年2月陕南战役爆发,才打破了这段时间相对的平静。
那么,这位38军军长孙蔚如后来的结局如何呢?
孙蔚如在1936年“双十二事变”期间,担任了军事顾问团召集人、西安戒严司令、抗日抗绥第一军团军团长等职。杨虎城被解职后,他作为陕军的领头人,在事变后担任第38军军长兼陕西省主席,协调处理各方关系。
抗战全面爆发后,孙蔚如主动请缨参加抗战,他先后率部参加了参加了保定、娘子关、忻口、中条山战役,郑州和豫西会战,先后担任第三十一军团军团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并授上将军衔。
抗战胜利后,孙蔚如任第六战区(武汉区)总受降官,解除湖北、岳阳等地日军21万人的武装,编遣伪军9万余人。后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辕)副主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全国解放前夕,孙蔚如拒绝了老蒋要他赴台的要求,坚持留在大陆。
孙蔚如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民革陕西省主任委员、陕西省副省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27日,孙蔚如将军病逝于西安,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