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家门口的留影,照片里,她优雅地坐在台阶上,一只手扶着树枝,举手投足间尽显独特的气质。仔细端详,那五官立体,眼眸深邃,即便身为中国人,却也有着让人极易误认作混血儿的独特风貌。
黄逸梵出身于有着显赫家世和深厚背景的家族,她的爷爷黄翼升,乃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部下,这样的家族关联,让黄逸梵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优渥且有着复杂人际关系网的环境之中。也正因如此,在家人的安排下,她嫁给了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本应是门当户对、令人称羡的结合,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张廷重,身为富家子弟,却沾染了诸多纨绔习性,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却唯独缺乏管理家族事务的能力与担当。民间常说“富不过三代”,在他的手中,家族的荣耀与财富逐渐凋零,家道中落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而黄逸梵,她的内心怀揣着对浪漫生活的向往,这样的她与张廷重本就感情淡薄,两人虽育有张爱玲和张子静两个孩子,可他们却似乎都不懂得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去给予孩子温暖且正确的引导。
张爱玲四岁那年,黄逸梵以去欧洲留学为由,离开了年幼的姐弟俩,这一去,便是多年。当张爱玲中学毕业时,已经17岁的她再次见到了母亲,可短暂的相聚之后,黄逸梵又一次选择了离开。等到张爱玲26岁时,母女再度重逢,那时的黄逸梵身形消瘦了许多,只是谁也未曾想到,那竟成了她们此生最后的相见。1957年,远在英国伦敦的黄逸梵生病,陷入困境之中,张爱玲得知消息后,给母亲寄去了100美元的支票,然而不久之后,黄逸梵便与世长辞,这段母女缘分就此画上了句号。
从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角色来看,黄逸梵似乎确实是不合格的。在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成长阶段,她多次缺席,没能陪伴在侧,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没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与教导,让张爱玲和张子静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那一份来自母亲的至关重要的情感依托。
然而,若将其置于当时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又似乎能看到她更多的无奈与挣扎。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封建传统的婚姻观念依旧有着强大的束缚力。黄逸梵渴望自由,向往浪漫,她不甘心困在一段没有感情、没有生机的婚姻之中,欧洲留学对于她而言,或许是挣脱枷锁、追求自我价值的一种勇敢尝试。只是,在追逐自我与履行母亲职责之间,她没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最终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了诸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