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三人遇难惨祸余波未平,一男子最近又在广东高速公路上打开智驾,睡起了大觉。
广东交警微博和抖音账号公布的视频显示,该男子不仅在智驾时闭着眼睛睡觉,而且还在限速100km/h路段,以122km/h的平均车速超速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了100公里,结果被交警通过监控查获。最终,该男子因超速20%未达50%及过度疲劳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被扣6分,罚款400元。
而该男子给出的解释是:“当时可能太困了”。
这一行为,再次令舆论一片哗然。如果真的太困了,完全可以找个服务区或者下高速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如果当时高速上车辆突然变多,一旦碰到什么意外,或者再遇到修路等情况,是不是很容易出现危险,甚至有可能再次上演车毁人亡悲剧?特别是在安徽的高速公路上,刚刚发生过三个花季女孩智驾遭遇车毁人亡的惨剧。难道这一轰动全国的惨祸,该男子压根儿就不知道,还不知道害怕?
虽然存在这个可能,但也不排除该男子仍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惨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该男子这次的情况看,他确实运气比较好,并没有遇到什么意外事情,在高速行驶中睡了一个多小时,都安然无恙,还能来到交警大队接受处罚。但人的运气,会永远那么好吗?
其实目前的智能驾驶,就是一种辅助驾驶,说白了,就是一种电脑,其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与人类的大脑有着天壤之别。在一些理想路况条件下,它有可能不会出问题,倘若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路况,就很难说了。除了安徽高速公路上的小米SU7智驾惨祸之外,还有很多智驾事故可以说不胜枚举,只是事故有大有小,有不少没有被公开并引起广泛关注而已。
汽车行业一位高级工程师曾表示,他自己都不完全相信目前市面上的任何一家智能驾驶方案,无论是纯视觉还是声称有多少雷达来辅助,在驾驶过程中仍然会留心交通状况。因为他更了解智驾技术的隐忧,深知技术在面对中国复杂道路交通时的稚嫩。
另有业内专业人士透露,智驾系统存在一个“黑盒”问题,即系统内部决策过程的不可解释性或难以追溯性。传感器信号输入到车身控制输出之间的中间决策过程,无法被人类直观理解,因为缺乏透明的逻辑链条。系统在突发场景(如极端天气、罕见交通状况)中的反应可能无法提前预测,因为它依赖训练数据而非明确规则。
随之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一是事故发生时,难以判断是算法缺陷、数据偏差还是传感器故障,难以认定责任;二是驾驶员可能因不理解系统决策逻辑(如突然刹车、脱管)而产生错误操作。
尤其是人的侥幸心理,也将进一步放大风险。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智驾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时,驾驶员容易陷入“自动化自满”,注意力逐渐涣散。广东闭眼驾驶的司机因“太困”而完全依赖智驾,大概率就是这种心理的极端体现。
那么,面对车企智驾有限的技术系统,普通人应该如何与智驾“安全共处”?
第一,用户先在城市尝试智驾,毕竟城市智驾才是智驾的试金石。
普通用户建议每天上下班都用智驾开,连续3个月不出任何事故的智驾,才有资格在高速上用。上高速使用时,也最好只当辅助跟车系统来用。一定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安全冗余要留足。每一次手握方向盘,都是对技术的审视,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第二,行业层面,需要车企自律,从营销狂欢转向技术务实。
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术语,统一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表述;建立智驾能力披露规范,明确标注“适用场景”;强制用户培训,且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后才可开启智驾功能。
第三,呼吁监管更多的介入,避免车企过度营销。
监管部门应要求车企公开事故率、接管成功率等核心数据,从而让用户形成更为客观的判断。技术无罪,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对这项技术的实际发展状况了如指掌,但是应该对营销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最后,希望蓬勃发展的智驾技术 ,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捷,也同时带来更多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