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不同车企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在增强,车型排名更迭更是颠覆了以往认知,从1月国内乘用车销量排名情况来看,前期的爆款车型比亚迪秦PLUS、宋PLUS、海鸥遭遇了腰斩,甚至跌出了中国乘用车销量榜前十,尤其是比亚迪海鸥,名次更是惨跌至第18位,那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目前新势力品牌正针对比亚迪低价车型进行围剿,比如比亚迪海鸥,整车指导价6.98—8.58万,虽然之前以价格优势快速占领市场,但五菱缤果则打出了5.98万的更低起售价,不仅车尺寸上更有优势,在续航方面也保持了203-410km的差异化定位,这让比亚迪海鸥的优势相对缩减,另外吉利星愿作为快速崛起的车型,自10月上市开始便以同价位更大的尺寸和长续航优势直接冲击比亚迪海鸥的市场,从1月销售表现来看,吉利星愿取得了28146辆的成绩。
除了同级低价竞品车型的崛起冲击比亚迪海鸥之外,合资品牌也通过大幅降价冲击着比亚迪秦PLUS的利基市场,目前轩逸和朗逸等合资车型通过降价促销、提升配置等手段不断吸引消费者,使得车型性价比大幅提升,从1月销量排名来看,轩逸和朗逸均位居秦PLUS前列。同时,一些新兴品牌如小鹏P5、哪吒U等也凭借智能化、网联化等优势在市场中崭露头角,进一步挤压了秦PLUS的市场份额。
而对于比亚迪宋PLUS而言,它同样面临着来自合资品牌以及自主品牌的双重压力。在SUV市场,哈弗H6、长安CS75等自主品牌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和品牌影响力持续热销,而途观L、CR-V等合资品牌车型则通过提升产品力、优化售后服务等方式稳固市场地位。此外,一些新势力车型也凭借独特的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让宋PLUS的竞争优势相对被削弱。
除了其他品牌车型的竞争之外,目前比亚迪还面临着同品牌内耗的情况,比亚迪在拆分王朝网与海洋网后,宋PLUS归属海洋网,但王朝网后面又推出了同价位并且配置相似的宋L DM-i车型,这导致品牌内部出现了竞争内耗。消费者对品牌划分认知的混乱也削弱了车型的辨识度。
除了竞争因素和车型定位因素之外,消费者的快速需求变化让比亚迪的产品更迭有些跟不上节奏,比如宋PLUS 2024年改款仅小幅提升续航,其WLTC纯电续航增加了5-12km,同时部分车型增加预警功能,但价格上涨6000元。相比之下,问界M7改款降价4万元并升级智驾系统,与宋PLUS的改款诚意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当前比亚迪也正在加强出海计划,25年1月比亚迪海外月销达6.6万辆,同比增长83.4%,这势必让国内部分产能向着海外出口进行倾斜,因此部分热门车型的交付周期有所延长,这也导致了消费者在选择时进行分流。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总结来看,比亚迪秦PLUS、宋PLUS、海鸥销量的下滑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对于比亚迪来说,要想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就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策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可喜的是,目前比亚迪正在快速推进智驾平权,根据最新的高频数据来看,周度订单量有了极大的恢复。
在网上比亚迪没赢过。月初发布销量没输过。[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比亚迪买了就是老款,所有老车主没有一个是无辜的,估计是怕了都不敢买了[笑着哭]
买比亚迪的都在等智驾,新款上来了销量没问题
看看比亚迪车底盘,就知道原因了
春节前一个月是燃油车反攻倒算的重要节点咯,前两年也是如此,今年也不例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23年初,2024年初的故事,似曾相识,后面的结局你们都一清二楚。比亚迪如果想弄获胜榜单,轻而易举一个月不重样菜单。开年一到王者归来(智驾版),智能辅助驾驶,二代刀片电池,大功率电机鱼贯而出。汉L,唐L,秦L(纯电版),仰望U7,腾势N9,以及各改款车型纷至沓来。
去比亚迪店里看看再来写文章吧[笑着哭]
对手太强
6个月的唐。现在落后两代[呲牙笑]
只能拿春节时期说事了。不是蠢就是坏。
别的车企每年新款都是原价增配,比亚迪却是降价增配,特别是新车型,我买22款13.98的元plus,到23年官降1万增配,24年再官降1万增配,2年就官降2万到11.98,还加了6个配置,还有优惠可谈,所以买比亚迪不建议买新款,掉价太快,你钱多无所谓,正常买上市2年以上的车型才不会背刺太严重。
是人是鬼就来评车,叼毛
快餐啊,天天买
每年1、2月的销量都不做数,含水量大的
也就这两个月给其他品牌点机会,等比亚迪把全系智驾产能拉满再看还有没有一个能打的。
没有那么多人跑网约车[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