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船,大家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游轮、货船或者航母这些常见的家伙。但今天要聊的这艘船,绝对会让你瞠目结舌——它叫“自由之舟”(Freedom Ship),一个还没建成的超级海上巨无霸。它的计划长度是1400米,排水量高达270万吨,差不多相当于40艘核动力航母的总和,船上还规划了豪华套房、购物中心甚至机场,堪称一座漂浮的城市。
这艘船的点子出自美国工程师诺曼·尼克松(Norman Nixon),他想打造一个环球航行的自由社区,让人住着豪宅满世界跑。这个想法听起来很酷,但从1990年代提出到现在,它还停留在图纸上。为什么这么夸张的项目没动工?它到底有多厉害?
自由之舟的来头:一个工程师的疯狂梦想
自由之舟的幕后推手是诺曼·尼克松,一个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工程师。这家伙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在工程界有点真本事。1980年代,他参与过一个10亿美元的项目,把一个模块化的乙烯工厂从日本拖到沙特阿拉伯,靠的就是海上驳船技术。这经历让他对巨型海上结构有了信心,也为后来的自由之舟埋下了种子。
1990年代初,尼克松本来想在加勒比海的Turks and Caicos群岛建个人工岛,做个不受政府管束的自由社区。但当地政治一变,他的计划泡汤了。没办法,他把主意打到了海上,琢磨着造一艘能到处跑的超级大船。1992年左右,自由之舟的概念成型,1997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时候,尼克松已经不是随便想想了,他成立了个公司,叫“自由之舟国际”(Freedom Ship International),还拉了团队开始设计。
他当时接受《WIRED》杂志采访,说这船要是建成了,会是“世界奇迹之一”,比现有最大的船还大6倍。听着挺唬人,但这哥们儿真不是吹牛,他有蓝图、有计算,就是缺钱和实际操作。

这船到底有多大?数据告诉你
自由之舟的设计规格让人脑壳发麻。咱们一条条来看:
长度:1371米,差不多1400米,比4个足球场连起来还长。对比一下,历史上最大的自航货船“海上巨人号”(Seawise Giant)才458米,自由之舟是它的3倍多。
宽度:229米,相当于2个半足球场宽。
高度:107米,有25层甲板,差不多是30层楼那么高。
排水量:官方数据是270万吨。核动力航母,比如美国的尼米兹级,满载排水量也就10万吨,40艘加起来是400万吨。自由之舟虽然没到400万吨,但270万吨已经够吓人了,比海上巨人号的65.7万吨高出4倍多。
这尺寸啥概念?它没法进任何港口,也过不了巴拿马运河或者苏伊士运河,只能停在公海上,用快艇或者飞机跟陆地联系。说它是船,不如说是个漂浮的小岛。
豪华套房和海上城市:船上有什么?
自由之舟不只是大,它还想做个全能选手。设计上,它是个自给自足的海上城市,啥都有:
船上规划了8万套房子,从普通公寓到顶级的豪华套房一应俱全。豪华套房是卖点之一,面向有钱人,内部估计有大客厅、私人阳台那种配置,能看到无敌海景。住在这儿,既像住五星级酒店,又像有个移动的家。
有个170万平方英尺的购物中心,全是免税店,想买啥国际大牌都行。旁边还有酒店、办公楼、赌场,搞得跟拉斯维加斯似的。居民和游客都能在这儿花钱花到手软。
船上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孩子上学不用愁。医疗方面,有正规医院,能做手术、看急诊,基本跟陆地上的设施差不多。
剧院、体育场、水上乐园都安排上了。没事还能去露天酒吧喝一杯,看看海浪发呆。
因为船太大,里面得有自己的交通工具。设计里有个快速轨道系统,像地铁一样,跑遍25层甲板。顶上还有个机场,能起降40座以下的小飞机,方便人进出。
这配置,简直就是把一座城市搬到海上去了。尼克松的想法是,住在这儿的人可以一边环球旅行,一边享受现代化生活。

怎么动起来?动力和建造的难题
这么大的家伙,怎么开动是个大问题。自由之舟计划用400个全旋转式推进器(azipods),装在船底,能360度转方向。这种推进器在现代游轮上也有,但400个一起上还是头一回。好处是灵活,能让船在海上稳住,但坏处也很明显——速度慢得要命。
这船跑起来顶多几节(1节约1.85公里/小时),转个弯得用3公里以上的半径,停下来更是得提前好几公里准备。计划是每两年绕地球一圈,停在纽约、伦敦、上海这种大城市附近,让居民坐快艇上岸玩儿。
建造方面更头疼。传统船是一整块船体,但自由之舟太大了,单体船壳扛不住海浪的压力。所以设计上用了驳船结构,把船分成好几块连起来,像搭积木。这种方法能分散应力,但拼装难度翻倍。全球最大的船厂,比如韩国的现代重工,估计都得挠头,因为现有设备没法直接干这活儿。
材料上主要是钢材,得用几十万吨,焊起来是个天文数字。1999年,项目估算成本60亿美元,到2002年涨到110亿美元,按现在的物价可能得200亿以上。光这数字,就能把人吓跑。
尼克松给自由之舟的定位是“自由的国际生活方式”。啥意思?就是这船挂个方便旗(比如巴拿马那种),只受国际海事法和船旗国法律管,居民不用交传统税收,想干啥干啥。他觉得这能吸引富豪、企业家,还有那些向往自由的人。
但这想法也有争议。有人担心,法律管得太松,可能会变成洗钱或者其他灰色生意的窝点。还有人算了笔账,住在这儿光维护费就不少,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最后可能还是富人的玩具。
生活上,环球航行听起来浪漫,但实际住久了咋样?海上风暴、晕船、物资补给这些问题都得考虑。万一医院不够用,或者学校师资跟不上,居民咋办?这些都是没解决的现实麻烦。
自由之舟1997年一亮相就火了。《Popular Mechanics》1998年就写过这事儿,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尼克松的公司还搞了网站,放出设计图和视频,弄得挺像那么回事儿。他跑遍全球开会,拉投资,忙得不亦乐乎。
但钱是个大坎儿。60亿起步的预算,谁敢投?2002年成本涨到110亿,投资者更不敢下手了。技术上,驳船设计听着好,但真干起来,造船厂都说头大。推进器、燃料这些细节也没完全搞定。
2008年金融危机一闹,项目彻底凉了。资本市场没钱,团队散得七七八八。尼克松身体也不行了,2012或2013年去世,具体哪年不清楚。之后,有人想接手,比如团队里的罗杰·古奇(Roger Gooch),2013年还跟《Business Insider》聊过,说经济好转了可以试试。但没啥动静,网站到现在还挂着,就是没更新。

2023年,《autoevolution》报道说,自由之舟跟其他浮动城市计划一样,卡在技术和钱上,基本没戏。相比之下,海洋建筑研究所(Seasteading Institute)那种项目也没啥进展,海上城市这事儿看来还早。
自由之舟没建成,但它不是白折腾。尼克松的点子让大家开始想,海上能不能真搞出个城市?现在有些工程师在研究模块化海上平台,跟自由之舟的思路有点像。气候变化一闹,海平面上升,浮动建筑说不定哪天就成真了。
这船也提醒咱们,想干大事,光有梦想不行,钱和技术得跟上。尼克松走了,他的图纸还留着,也许未来有人能接过 baton,把这事儿干成。
自由之舟是个没实现的梦,长1400米,排水量270万吨,豪华套房加持,够唬人吧?它告诉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没边儿,但现实总会给你一巴掌。你觉得这船能成吗?还是就这么一直画饼?随便聊聊你的想法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