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作下一首诗,当场无人评论,事后贾宝玉嘲讽:“不害臊”!

曦言说人间 2024-07-13 06:43:5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大观园那个诗词歌赋如同米饭一样寻常的贵族圈子里,吟诗作对简直是家常便饭。你一言我一语,诗情画意,好不热闹。

偏有这么一回,薛宝钗一首自诩“高雅”的诗,却没激起什么水花,事后却换来贾宝玉一句毫不留情的“不害臊”。这是怎么回事?

宝钗诗作背后的自我赞美

当时大观园里张灯结彩,暖香坞里更是热闹非凡,一群青春少艾的公子小姐们聚在一起猜灯谜,你一言我一语。

轮到宝钗了,只见她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嘴角带着一抹自信的微笑,缓缓念出自己作的诗句: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钗这首诗,明面上是在说松球,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大家想想,松球那玩意儿,虽然看着不起眼,却是在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中长成的,浑然天成,没有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那些寺庙宝塔上挂着的梵铃呢?虽然做工精美,声音清脆,可一遇到风雨,就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哪有松球这份处变不惊的淡定。

宝钗这首诗,妙就妙在借物喻人,不动声色地就把自己夸了一通。她这是在说,自己就像松球一样,天生丽质难自弃,又经过了诗书礼仪的熏陶,早就修炼出了一身处变不惊的本领,可不是那些徒有其表的“花瓶”能比的。

当然宝钗这番心思,在场众人未必都能听得出来。毕竟人家是出了名的“端庄稳重”,谁会想到她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卖自夸”呢?

所以这首自比“高雅”的诗,愣是没人接茬。或许是当时气氛太热烈,大伙儿都没细品,也或许是碍于宝钗平素的“端庄”形象,不敢轻易评价。总之这首诗没掀起半点波澜。

不过宝玉可不一样。他这人最讨厌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宝钗这首诗虽然写得隐晦,却还是被他一眼看穿了。没过几天,他就借着其他事情,把宝钗这首诗狠狠地嘲讽了一番。

宝玉眼中的虚伪“高雅”

几天后,晴雯染上了风寒,躺在床上烧得迷迷糊糊的。宝玉心疼得不行,赶紧请了大夫来瞧病。谁知这大夫号了半天脉,也没搞清楚是男是女,最后胡乱开了一剂猛药。

宝玉一看那药方,顿时火冒三丈,指着那大夫的鼻子就骂开了:“你这庸医,还有没有点医德?这分明是虎狼之药,晴雯身子骨这么弱,怎么能吃得消?”

大夫被骂得灰头土脸,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宝玉越想越气,忍不住自嘲道:“要我说啊,我就跟那野坟地里的老杨树似的,皮糙肉厚,才能扛得住这等猛药。晴雯就像那娇嫩的花朵,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

在一旁伺候的麝月听了,忍不住捂嘴笑道:“我的好二爷,您这比喻也太损自己了吧?野坟地里就只有杨树?就没有松柏?您怎么不把自己比作那松柏,偏要比那又笨又吵的老杨树,也不怕人笑话。”

宝玉一听,脸色顿时严肃起来,正色道:“松柏我可不敢比。你想想,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那松柏可是高雅的象征,我一个俗人,哪配得上跟它们相提并论?只有那些脸皮厚的,才好意思把自己比作松柏,还非得装出一副高风亮节的样子,也不嫌害臊。”

麝月一听,顿时明白宝玉这是在含沙射影地讽刺宝钗呢。刚好前几日宝钗作诗自比松球,可不就是把自己夸上了天?宝玉这是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地“回敬”了她一番。

不过,宝玉这话说得也够狠的。他这是在说,宝钗你那点“高雅”都是装出来的,骨子里还不是追名逐利、虚伪做作?也就你自己看不清自己,还非得摆出一副“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

麝月虽然心里明白,却不敢点破,只能在一旁偷笑。而宝玉呢,骂完宝钗,心情似乎也舒畅了不少,开始专心致志地照顾起晴雯来。

宝钗的“金玉”与宝玉的“木石”

宝钗和宝玉,一个自比“松球”,一个自嘲“老杨树”,看似是两种植物的对比,实则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宝钗信奉的是封建礼教那一套,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金玉良缘”,她所追求的“高雅”,不过是迎合这种价值观的工具罢了。

而宝玉呢,他渴望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和自由,就像那块顽石,虽然出身卑微,却有着纯真的本性。

所以宝钗费尽心思塑造的“高雅”人设,在宝玉眼里就成了虚伪的代名词。就拿那金锁来说,宝钗成天戴在身上,还借机宣扬什么“金玉良缘”,可私底下她还不是和宝玉眉来眼去,甚至夜闯怡红院,这哪里是什么“珍重芳姿昼掩门”,分明是“欲盖弥彰”。

宝玉虽然不谙世事,却最讨厌这种虚伪做作。他欣赏的是黛玉的真诚、湘云的率真,唯独对宝钗的“高雅”嗤之以鼻。在他看来,一个为了名利可以抛弃真性情的人,就算把自己比作天上的月亮,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污浊。

再加上宝玉这人心思细腻,又敏感得很,他打小就生活在那吃人不吐骨头的豪门大院里,见惯了那些表面光鲜亮丽、背地里男盗女娼的虚伪嘴脸,所以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深恶痛绝。

宝钗偏偏就是宝玉最讨厌的那种人。她看似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实际上却是个心机深沉、城府极深的主儿。她口口声声“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背地里却比谁都热衷于争强好胜。

而宝玉早就看穿了宝钗的伪装,所以才会对她那首自比松球的诗嗤之以鼻。在他看来,真正的“高雅”不是靠外在的包装,而是应该发自内心,是像黛玉那样,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忘初心,坚持自我;是像湘云那样,即使家道中落,依然乐观开朗,不改真性情。

宝钗所追求的“高雅”,不过是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是为了博取名利地位。所以宝玉才会说“不怕羞臊的才拿来比呢”,因为他觉得,宝钗根本不配跟松柏相提并论。

松柏象征着高洁、坚韧,而宝钗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这些美好的品质。

在宝玉心中,真正的“高雅”是自由的、真实的、纯粹的,而不是像宝钗那样,被虚伪和功利所包裹,最终迷失了自我。

宝钗悲剧的伏笔

说到底,宝钗就像是被困在笼子里的金丝雀,空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却失去了自由飞翔的能力。她费尽心思地经营着自己“完美”的形象,却忘了,真正的幸福,不是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而是勇敢做自己。

宝钗的悲剧,从一开始就写满了封建礼教的注脚。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女性被要求压抑天性,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宝钗虽然出身富贵,却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她从小就被灌输“金玉良缘”的思想,被教导要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要为家族利益牺牲自我。

所以她努力学习诗书礼仪,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瑕,她以为只要这样,就能得到幸福。可她忘了,感情这东西,从来不是靠“筹码”能换来的。

那首无人喝彩的诗,就像是一个残酷的隐喻,预示着宝钗最终的结局。她费尽心思想要博得世人的认可,唯独没有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什么。

她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宝姑娘”,却失去了体验真爱的资格,也失去了追求真正幸福的勇气。

反观宝玉,他虽然出身豪门,却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他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渴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欣赏黛玉的真性情,也喜欢湘云的没心没肺,他更是清楚只有和真正懂自己的人在一起,才能活得轻松快乐。

宝玉虽然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但他至少活得真实、坦荡。或许这就是宝钗和宝玉之间最大的区别吧。一个活在世俗的期待里,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追求虚无的“完美”,一个渴望纯粹的“真实”。而最终,只有那个勇敢做自己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结语

宝钗和宝玉,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奔赴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一个被困在世俗的牢笼里,努力活成别人眼中“完美”的样子,最终却失去了自我.一个勇敢地撕掉身上的标签,追寻着内心的自由,即使遍体鳞伤,也不改初心。

或许这就是《红楼梦》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高雅”,不是外在的虚伪包装,而是内心的真诚与勇敢。它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忠于自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红楼梦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