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满物业,女子用6000多个硬币交物业费!

高德国设计 2025-03-15 17:14:37

近日,山东济南一位业主用 650 元硬币缴纳物业费的新闻成为公众热议焦点。6000 多枚硬币一股脑倾倒在物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花费 3 小时才清点出 145 元。业主皮女士透露,她特意换了 600 元的一角硬币,50 元的五角硬币,总计 6000 多个。这看似荒诞不经的一幕,实则是众多业主对物业长期积怨的集中爆发,当硬币与物业费、电费等问题交织,一场关于 “服务与权力” 的激烈较量,无情地撕开了现代小区治理的隐痛。

硬币维权,并非新鲜事。此前长沙某公司用 122 斤硬币支付劳动赔偿金最终被罚款,此次济南业主用 6000 枚硬币交物业费,这类行为看似幼稚冲动,实则是在服务过程中处于弱势一方对强势方的无奈反击。皮女士的愤怒绝非一时兴起,物业以 “不交物业费就限制缴纳电费” 作为胁迫手段,把基础民生服务变成手中的权力筹码。当业主连正常缴纳电费的自由都被剥夺,硬币碰撞发出的叮当声,便成了打破沉默、宣泄不满的有力呐喊,仿佛在说:“你能用权力影响我的生活,我也能用合法途径表达愤怒。”

这一行为看似 “两败俱伤”,却深刻暴露出物业与业主关系的畸形。业主花钱购买服务,却常常被迫成为被管理的对象。物业本应是服务的提供者,可现实中不少物业凭借代收代管水电气等资源的权力,摇身一变成了小区的 “隐形统治者”。就拿此次事件来说,物业在催缴物业费时雷厉风行,面对业主反馈的问题却推诿扯皮。皮女士吐槽:“平时找他们解决问题,这个不行、那个不管;一到催费的时候,倒是特别积极。” 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物业行业长期存在的角色认知偏差。根据《民法典》,物业与业主本质上是平等的服务合同关系,但实际情况是,许多物业公司习惯以 “管理者” 自居,不少物业服务中心挂的牌子不是 “物业服务中心”,而是 “管理处”。在业主眼中,物业只把收费当作首要任务,服务质量却只维持在保安保洁的 “最低标准”。更恶劣的是,部分物业利用代收水电费的便利,将民生资源当作 “人质”,迫使业主就范。这种权力的越界,根源在于物业对业主存在 “制度性依赖”:垄断性的代管权,像水电费代收、门禁卡管理、停车位分配等职能,赋予了物业 “卡脖子” 的能力;维权成本不对等,单个业主起诉物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而物业催缴欠费只需简单的一纸通知;业主体量分散,业主群体意见难以统一,业委会成立率不足 30%,导致双方博弈力量悬殊。

律师明确指出,物业将电费与物业费捆绑的做法涉嫌违法。《物业管理条例》规定,水电费收取主体应是供水供电企业,物业只是代收方;《民法典》第 944 条也明确禁止物业通过停水停电等方式催缴物业费。然而在现实中,此类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契约精神的瓦解:物业 “服务空心化”,保洁工作敷衍了事、安保措施缺失、维修服务拖延,物业费仿佛成了 “保护费”;业主陷入 “用脚投票困境”,即便对物业服务不满意,也很难更换物业,部分老旧小区甚至陷入 “物业不作为 - 业主拒缴费 - 服务更差” 的恶性循环;监管存在 “灯下黑” 问题,街道、房管部门面对物业纠纷常常只是简单调解,缺乏有效的惩戒性监管。在这种失衡的契约关系下,硬币维权不过是业主在制度缝隙中艰难挣扎的一个缩影。

硬币维权虽不违法,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要解开物业与业主之间的死结,需要从三个方面重构社区治理生态:打破物业的垄断地位,推动水电燃气直供到户,消除物业 “挟资源自重” 的资本,同时推广电子缴费系统,减少人为干预;强化业主体量,降低业委会成立门槛,建立第三方物业评估平台,让业主能够通过 “服务评分” 决定物业的去留;实现刚性监管落地,针对捆绑收费、消极服务等行为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则,探索建立 “物业黑名单” 制度,以此倒逼行业自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区治理从 “硬币对抗” 走向和谐有序,真正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

1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