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巍随笔:笔耕不辍文学路

杨弘环球经 2024-09-27 17:18:33

笔耕不辍文学路,流光溢彩追梦人

——读张强散文集《我从塬上来》有感

作者:段巍

张强先生散文集《我从塬上来》即将面世,嘱我写篇序言。写序不敢当,但看到同事、文友的文集出版,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总要写点文字以表达对他的祝贺!

我与张强结识于卫健委,我来委里(那时称卫生厅)上任时,他是委属健康教育所所长,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但我们除开会学习时相见,工作上交集不多。后来他的工作有了变化,调整到我直接分管的监察室和机关党委工作,我们接触交往就多了。张强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卫系,搞公共卫生管理和卫生健康教育是他的专业优势,但后来做监督监察和机关党建工作,上手也很快。他为人低调,聪明好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工作非常出色。但那时我只知道他文字功底好,写材料来得快,并不熟悉他的文学特长。也许碍于工作中上下级关系,我们敞开心扉聊天的机会不多,他的许多优势和特长并未暴露给机关的同事们。对张强同志的真正熟悉与了解始于我退休之后。

其实,我也算是位文学爱好者,来卫健委之前,已是省作协会员,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的散文随笔。然那个时候干机关工作不兴这个,比的是写工作材料。大家都把爱好遮掩起来,怕被说成“不务正业”。正因如此,我们彼此不熟悉对方对文学居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从未谈论过文学。我退休后,他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动。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他创建的公众号“康桥笔谈”,读了他写的几篇作品,使人耳目一新。同时他也读到了我在其他网络平台发表的散文、随笔,吃了一惊!哇塞,原来是“同党”呀!再后来,他便把我发展成他的“下线”——读者、作者,他摇身一变成了我名副其实的编辑老师了。

海明威说过,辛酸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张强出生成长于平凉桫椤塬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经历、养成的生活习惯,影响到了他的人生,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有人说,人到绝处是出路,水到绝处是瀑布。然而,绝处既能使一个人奋起,也能使一个人沉沦。张强是坚强的,生活成就了他,使他成为了一个有为青年。桫椤塬的生活为他积累沉淀了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张强曾说,桫椤塬是我的根,也是我的魂;我从塬上走来,崆峒山的 仙骨道风给了我灵感,泾河水的甜美绵长滋润了我的心田;我依着崆峒山,傍着泾河水走向外面的世界。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纵观张强文集,百余篇(首)散文、诗歌,内容大都与桫椤塬有关,与平凉有关,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有关,而且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例如读《回乡过年》《窑洞情怀》《陇东面食》《忆交公粮》《绿皮火车》等篇幅,让人勾起回忆,引起共鸣,耐人寻味,回味无穷。你再联想张强说的话,那真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因为《我从塬上来》的大部分作品都有塬上的影子,每个脚印都是踩着塬上厚厚的黄土走出来的。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与生命。好的作品都是以情感人,以情教化人。同样一件事、一个过程、一个瞬间、一个动作,能被张强写的感人肺腑、过目不忘,就是作者带着充沛的感情为我们描述,为我们渲染。生活中最能触动心灵敏感之处的神经当属乡情、亲情,作者的情感源于故乡,因为故乡是生活的根,有血肉相连的亲人,有阳光浸洒供我们成长的土地,有充满乐趣的童年记忆,有故土滋养的秉性,故乡在哪儿,作者情怀的根基就在哪儿。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读《故乡伴我行》《窑洞情怀》《麦子黄了》,不论是故乡人对水的珍贵,还是姐弟几人趴在炕头为学习争抢一盏油灯或是麦收季节父辈们挥汗如雨龙口夺粮的劳动场面,无不让人泪眼濛濛,感同身受。

张强是位兴趣广泛富有才华的青年,也是位非常勤奋执着的青年。他不仅喜欢文学,也热爱书法、体育,不仅写散文随笔,也写诗歌、文评;他不仅自己动手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创办了“康桥笔谈”公众号,耐心引导辅助许多文学青年学习进步。张强目前还在职,每天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编发稿件,研习书法,打太极,跑长跑,非常辛苦。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相信再过几年随着他的退休或其他爱好的缩减,用到文学创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也许会更多一些,那么,他的作品从文学性和艺术性上也都会上一个更大的台阶,会有更多好的作品问世。这是每个读者和文友的共同心愿。

0 阅读:3

杨弘环球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