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学术界迎来一则令人心碎的消息。
同济大学发布讣告,该校2021级博士生杜梅,因病离世,年仅30岁。
从徐州穷苦的农村走出来,她还没来得及发光发热,便如流星般陨落。
临终前,杜梅留下了一封3000字自述遗书,内容更是惹得全网爆哭。
那么,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又说了什么?
人生转折:留学比利时的意外
2024年1月15日,寒风凛冽的布鲁塞尔机场,杜梅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踏上了前往鲁汶的列车。
窗外飞逝的景色中,她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导师任声策教授的嘱托,和同学们的祝福。
这次为期一年的访学机会来之不易,杜梅暗自发誓要好好把握,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积累更多素材。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出人意料地转动。
2月底的一个深夜,刚结束图书馆研究的杜梅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腰痛,疼得她几乎站立不稳。
她勉强拖着脚步回到宿舍,以为休息一晚就会好转。
可第二天醒来,疼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强烈。
杜梅强忍着痛楚,又坚持了几天。
直到有一次在实验室里,她疼得冷汗直冒,差点晕倒,同事们这才发现她的异常。
在大家的坚持下,杜梅终于同意去医院检查。
比利时的医疗系统与中国大不相同,杜梅花了好几天时间才预约到专科医生。
等待的日子里,她靠止痛药勉强支撑,却总是担心耽误了学习进度。
终于等到就诊那天,医生仔细询问了症状,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当拿到检查结果时,杜梅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
医生用专业但生涩的英语告诉她,体内发现多处可疑肿块,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那一刻,杜梅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仿佛被推入了无边的黑暗。
然而,杜梅骨子里的倔强很快占了上风。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询问了医生关于病情和治疗方案的建议。
考虑再三,杜梅决定立即回国就医。
她联系了导师和学校,简单交代了情况,便匆匆收拾行李踏上了归途。
回到上海后,杜梅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大医院。
她去了同济医院、中山医院,最后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得到了确诊: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听到诊断的那一刻,杜梅反而出奇地平静。
她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意识到生命是多么脆弱。
但她并没有被绝望吞噬,而是暗自下定决心:既然上天给了她这个考验,她就要勇敢地面对。
与病魔抗争
从2024年春天开始,杜梅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抗癌之路。
化疗的副作用比想象中更为严重。恶心、呕吐、脱发接踵而至。
杜梅曾经乌黑亮丽的长发渐渐稀疏,最后不得不剃光。
看着镜中陌生的自己,她第一次忍不住哭泣。
但很快,她擦干眼泪,对着镜子露出了坚强的微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杜梅经历了9次化疗的煎熬。
每一次化疗都是对身体和意志的严峻考验。
有时,疼痛会让她整夜无法入眠,只能蜷缩在病床上默默忍受。
但第二天清晨,她总会挣扎着起床,坚持完成她的学术阅读。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高昂的医疗费用也给杜梅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次普通的化疗就要花费近3万元,还不包括各种检查和药物费用。
杜梅的积蓄很快见底,家里的存款也所剩无几。
但在杜梅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她的家人成为了她最坚强的后盾。
杜梅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田间地头忙碌。
得知女儿患病后,他们立即放下了所有农活,赶到上海照顾女儿。
杜父杜母轮流值守,一个在医院陪护,另一个则在附近租了间小房子休息。
他们不懂医学术语,却努力记下每一个医嘱,认真学习如何照顾化疗后的杜梅。
有一次,杜梅因为化疗后反应严重,整夜高烧不退。
杜父坐在病床边,用粗糙的手掌不停地为女儿擦拭额头的汗水,嘴里念叨着:“梅梅,爸在这儿,别怕。”
那一刻,杜梅鼻子一酸,任由泪水悄然滑落。
杜梅的弟弟小杜,平日里是个害怕打针的大男孩。
然而,为了姐姐,他鼓起勇气第一次走进了献血车。
当护士熟练地找到静脉,将针头刺入时,小杜紧闭双眼,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
但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地完成了400cc的献血。
献血结束后,小杜有些虚弱地坐在医院走廊里。
杜梅拉着弟弟的手,感受着那个针眼的位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轻声说:“小杜,谢谢你。”弟弟憨憨一笑,说:“姐,这没什么。你要快点好起来啊。”
这份来自血脉的爱与支持,如同一股暖流,滋润着杜梅的心田。
尽管身患重病,但被家人的爱包围着,杜梅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同济大学的校友们得知杜梅的情况后,自发组织了募捐活动。
短短几天内,就筹集到了可观的善款。
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为杜梅解决了后续的医疗费用问题。
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成为了支撑杜梅继续战斗的重要力量。
可惜的是,尽管杜梅和所有爱她的人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
2025年1月3日,杜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0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留下了一篇3000字的自述,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这篇感人至深的自述中,杜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她写道:“我不后悔来到这世界上,不后悔来到杜家,成为你们的女儿,因为有你们,我的30年人生经历更加的圆满。”
杜梅还在自述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她说:“我不想我的人生如此沉寂,即使去世了,也想像花儿开得一样的绚烂璀璨。”
杜梅的自述字字真挚,情真意切,没有对命运的抱怨,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她用自己的方式,为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顾成长历程
杜梅的故事,要从她的出身说起。1995年,她出生在徐州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在乡村小学,杜梅就已经显露出过人的才智。
她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热衷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
村里的图书室虽然简陋,但杜梅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每到周末,她都会骑着父亲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到图书室借阅新书。
初中时期,杜梅为了省下午餐钱买参考书,她常常中午只吃一个馒头就匆匆赶回教室自习。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激烈的竞争中,杜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高中三年,杜梅更是如鱼得水。2013年,她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江苏科技大学。
大学期间,她不仅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特等奖学金。
硕士阶段,杜梅来到了上海大学。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她打开了新的视野。
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021年秋,杜梅踏入了同济大学的校门。
这所百年名校的厚重历史和浓厚学术氛围让她倍感振奋。
初到校园,她就被图书馆那高耸的书架和琳琅满目的藏书深深吸引,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这里,她继续保持着优秀的学术表现,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学术会议,在学术界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她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个梦想一直激励着她不断前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术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杜梅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更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年轻人。
课余时间,杜梅常常会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附近的咖啡馆。
她总是笑容满面,即使遇到实验数据异常或论文被退稿这样的挫折,也能很快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这种乐观的性格感染了身边的人,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
每逢寒暑假,杜梅都会回到徐州老家。
她会帮父母收割麦子、种植蔬菜,虽然有些农活她已经生疏,但她总是乐此不疲。
晚上,她会给父母讲述自己在上海的见闻,憧憬未来的教师生涯。
父母虽然不太懂这些“高深”的话题,但看到女儿眼中的光芒,心里总是充满欣慰。
那么优秀的女孩,明明可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奈何天妒英才,早早离开了人世间。
结语
杜梅虽然离开了,但她勇于追梦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绽放自己的光芒。让我们珍惜当下,勇攀高峰,用自己的方式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
愿杜梅安息,愿我们都能珍惜生命,活出精彩。
【参考资料】
1.凤凰晚报-2025.01.05-《凤凰晚报|30岁博士生杜梅病逝:两次获国家奖学金,访学期间被诊断出癌症》
2.光明网-2025.01.05-《30岁女博士杜梅患肠癌去世 两次获博士国家奖学金,出国访学期间被诊断出癌症》
3.现代快报-2025.01.05-《“不想我的人生如此沉寂!”95后博士生杜梅因病去世,3000字遗书让人泪目》
4.澎湃新闻-2025.01.05-《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生杜梅因病去世,年仅30岁》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