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制度在封建社会里,像一层薄薄的哀愁笼罩着人们。说白了就是一条规矩,上层人士的名字,普通老百姓不能随便叫,这么一来就能显出他们的身份尊贵。在封建时代,皇帝就像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神话,他们拥有的一切都必须与众不同,甚至连名字也得是独一份。
举个例子,就拿宋朝的第一位皇帝赵匡胤来说吧,他还有两个弟弟。在赵匡胤还没坐上皇位的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分别叫赵匡义和赵匡美。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匡"这个字就不能随便用了,所以他的两个兄弟都把名字改了,一个叫赵光义,另一个叫赵光美。赵光美怎么也没料到,赵匡胤突然去世后,赵光义登上了皇位。这下,“光”字又成了需要避讳的字眼,他不得不再次改名,这次叫赵廷美。连皇帝的亲兄弟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由此可见当时的规定有多让人无奈。到了明清两朝,避讳的规矩更加严格,甚至因此引发了让人胆战心惊的文字狱。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因为他的姓氏太常见,还和老百姓养的家畜“猪”发音一样,觉得不太体面。于是,他下令全国上下都不准提“猪”这个字,搞得“猪”成了明朝最敏感的字眼。
有一回,朱元璋到沈万三家里串门,看到沈家装饰得金碧辉煌,心里就起了杀机。他假装随意地指着桌上的猪蹄问道:“这菜叫什么?”沈万三凭借一句简短的回答救了自己一命,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纵观中国古代帝王,朱元璋的残暴程度堪称一绝,他对待开国功臣的手段极其残忍,死在他手下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朱元璋起兵时带在身边的34个老兄弟,最后能安稳活到老的只有4个人。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人都不配和他共享荣华富贵,因为皇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他的身边怎能容忍别人安稳地躺着?朱元璋不仅对功高震主的大臣心存戒备,对富可敌国的商人也颇为反感,即便是曾经多次出资支持他打江山的沈万三也不例外。这位皇帝对权势的渴望让他对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都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手握兵权的将领还是富甲一方的商贾,都难逃他的猜忌。朱元璋内心深处认为,商人都是狡猾的,他们能够积累大量财富,必然用了不正当的方法,肯定是靠剥削普通百姓得来的。沈万三可是明朝最有钱的人,他手里的财富多得吓人,就连当皇帝的朱元璋都没他富,这谁能忍?
让朱元璋火冒三丈的是,沈万三居然夸下海口,说要帮他犒劳军队。一个普通老百姓,居然想插手皇帝该做的事,这让朱元璋怎么忍得了。想要除掉一个人,总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否则背上乱杀好人的骂名,就算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难免被百姓在背后指指点点。但想找个理由杀人还不容易,朱元璋转眼间就想出了个好办法。朱元璋在皇宫设下酒席,名义上是奖赏有功之臣,和官员们一起欢聚,沈万三作为出资人也被请来参加。
沈万三完全没意识到这是个圈套,高高兴兴地去赴宴,还洋洋得意地觉得皇帝把他当成了好哥们。酒宴一开,满座欢腾,氛围和谐得不得了。正当沈万三放松警惕的当口,御厨端上了一盘人人熟悉的老菜——酱猪蹄。朱元璋盯着桌上的这道菜,脸上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笑意。这场宴席的焦点就是这道菜,他马上叫来沈万三,装作不懂地问他这道菜该怎么享用?喝得醉醺醺的沈万三,步履蹒跚地走到朱元璋桌边,盯着那盘酱猪蹄,刚想开口说大伙儿吃这菜时都会用刀把猪蹄剁开,然后就能痛快地享用了。
然而,沈万三的话还没说出口,就猛然惊醒过来。要是这么解释,那他的行为就相当于“宰猪”,这在朱元璋看来是绝对不能饶恕的大罪,足以让他掉脑袋。沈万三的背上不知不觉已经湿透了,气氛瞬间变得异常紧张。就在这时,他灵光一闪,从猪蹄里拔出了一根细细的骨头。
他告诉朱元璋,做这道菜得用这根骨头,从中间劈开,吃起来才够味。沈万三用骨头切肉,全程没提刀,他觉得自己已经避开了朱元璋布下的致命陷阱。正当他松了口气,朱元璋突然问:“这道菜叫什么?”沈万三琢磨了一下,觉得绝对不能提“猪蹄”这个词,因为在朱元璋面前,“猪”字可是大忌。他灵机一动,便自嘲地回答道,这道菜的名字是:这道菜叫“万三蹄”,其实就是一道传统的猪蹄料理。朱元璋一开始没找到沈万三的罪证,就放过了他,但最终他还是找到了沈万三的把柄。在马皇后的再三恳求下,朱元璋才免去了沈万三的死刑,改判他发配到云南,最后沈万三在异乡结束了一生。
朱元璋和沈万三可能都没料到,万三蹄这道菜竟然能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