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战靓妞(未经允许,请勿复制全文搬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其实这场战争除了规模宏大,战况惨烈之外,当时各大参战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服,其实都有着自己鲜明的设计特色。例如士兵身上的军服,无论是设计款式还是颜色,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是完全不同的。
而由于旧中国工业当时刚刚起步,因此中国军队的所有装备和各大参战国相比也是最落后的。但不得不说,当时中国军队的军服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上镜最多的那款中国军帽,以及人民军队设计的几款军帽,更是让国人记忆犹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些小小的中国军帽,它们那充满沧桑的发展史吧:
从清末新军开始,到军阀混战!“大檐帽”是中国军帽主流。八旗军入关以后,由于兵力太少,根本无法有效地控制好全国各地。于是,清朝后来便以汉人为主组建了绿营军。
不过,随着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在这场镇压战争中,清政府也看到八旗军已经完全腐败堕落,而治安性质的绿营军也难堪大用。因此,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各地汉人武装便借着“剿匪”的名义,趁机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政府成功镇压以后,朝廷又担心这些汉人地方武装会动摇朝廷的根基,于是朝廷又裁撤了湘军,仅保留了一部分精锐淮军。
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又让清政府意识到加强陆军力量的重要性!于是当时清朝又参照西方组建了新军。当时聘请了德国教官对新军进行训练,而且军服样式也是借鉴了普鲁士军服的设计,就是那种大檐帽、领章、肩章等等。
其实,当时世界上采用普鲁士军服设计风格的国家很多。而清末新军的那顶军帽,也是近代中国军队首次跟上了世界设计潮流。
所以,清末新军的军帽彻底告别了清军那标志性的斗笠帽和冬帽,采用了当时很流行的大檐帽。但新军的成立却没有阻止清朝的灭亡,随后中国便陷入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1916年袁世凯去世以后,北洋军阀内部又出现了分裂,全国混战的局面进一步恶化。因此在这一阶段,各路军阀都忙着打仗抢地盘,也压根没有心思和能力去改进军服军帽的样式。
所以,在军阀混战期间几乎所有士兵都是带着大檐帽,一般都是用“袖章”来区分敌我。
北伐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参照欧洲的山地帽统一了制式军帽。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以后,全中国的军队才算有了表面形式上的统一。于是,当时南京政府便考虑开始统一全国军队的军服,并率先给下辖的一些嫡系部队换发了新式军装和军帽。
这款新式军服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抗战时期军服,和军阀混战时期的军服相比,还是有很多改变的:不仅采用了领章,而且胸前或者左臂还贴有番号和姓名牌。特别是在军帽方面,取消了原来的大檐帽,全军全部使用一种全新的军帽。
而这种新式军帽其实是当时欧洲军队十分流行的一种山地帽,它是一种直筒式的帽墙和平面圆帽顶设计,带有弧形帽檐和一种特殊的护耳帽围。
军帽上的护耳其实是可以取下来的,这样在寒冷季节,可以用来保护佩戴者的脸部和颈部。至于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那两颗纽扣,其实是用来固定护耳的。
作为欧洲民间历史悠久的一种便帽,也有人称它“滑雪帽”。因为这种帽子功能多,而且价廉易作,造型又简约别致,因此欧洲很多喜欢户外旅行、田猎、登山的人一直都很喜欢佩戴这种帽子。
一战时期,它最早作为奥匈帝国的军帽首次崭露头角,欧洲一些国家随后也纷纷把它应用到军队当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芬兰、挪威等国军队都有大量装备这种军帽。
因此,当时国民政府在统一制式军服时,便决定以这种很流行的军帽作为样本,稍微修改后便装备给了麾下的所有部队。
抗战爆发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中国军人都戴着这种军帽。
不过由于当时国民政府资金紧张,再加上时局一直很混乱!因此,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军帽做工差异很大,军帽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同时也有一些地方部队,例如西南地区的中国军队仍然是沿用以前的大檐帽。
其实在二战时期,不仅中国军队大量装备着这种轻便的“山地帽”,当时很多欧洲军队,例如德军的山地部队也都有戴着类似的帽子。当然了,他们的这种军帽设计和做工要更精良一些。
但很多人说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军帽,是完全参照的德军风格也是错误的!其实当时中国军服借鉴更多的是另一个小国:芬兰,无论是军服的款式,还是颜色和面料其实都和芬军差不多。
人民军队的军帽不同时期各具特色,“解放帽”成就一代永远的经典。如果说近代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话,那么当时人民军队的装备,就可以用“寒酸”来形容了。人民军队在军服设计方面一直都秉承着“洁简,实用”的信条。在工农红军和八路军时期,所以我们才会经常看到人民军队军服上面大量的补丁。
不过,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一看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人民军队军服,会发现它们虽然设计得都很简朴,但依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军帽这一块。
换句话说:不管是造型别致精巧的红军“八角帽”,还是大气实用的“八路帽”,或是解放军那顶标志性“解放帽”,其实都可以媲美世界的一代佳品。
例如那顶最早的红军“八角帽”,就一直被国人津津乐道:别看这顶帽子并不奢华,但制作工艺却要求很高,要制作出那“八个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当时大部分红军战士戴着的并不是真正的“八角帽” ,而是一种简化版的“无角八角帽”。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戴着的军帽,是国民政府统一的制式军帽。不过由于国民政府当时经常刻意截留人民军队的军用物资,从而导致八路军的军服和帽子都要显得老旧一些,因为洗了又洗,补了又补。
另外一些八路军官兵也不想头上顶着那个“青天白日徽章”,所以他们也会把这个徽章给摘掉,这就成了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八种军形象:一身打着补丁的军服,没有徽章只有两颗扣子的军帽。
解放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军队又一次改革军服和军帽。当然了,同时也是为了帮美军去库存。因此老蒋的很多嫡系部队便换装上了清一色的美式军服和军帽。
但同样由于时间和局势的问题,绝大多数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那些底层士兵依然还是戴着旧式军服和军帽。而当时也有不少解放军部队沿用着八路军时期的军服,所以在解放战争中,交战双方发生“撞衫”的情况很正常。
直到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时,人民军队才正式决定全部废弃旧军服,开始统一自己的制式军服和军帽。这时候,著名的解放帽便应运而生了。也许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解放帽的设计,是参考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做的。
但事实真相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解放帽的最初版本,其实是借鉴当时的美国军帽设计的。所以,1949年时的解放帽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那种“浑圆”型,而是略带“棱角”的设计风格。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美军当时的军帽,会发现两者居然惊人的相似。
其实这并不奇怪,毕竟早在抗战时期,我军很多高级指挥员就曾和美军代表团有过接触,对美军的那顶“棱角”帽子并不陌生。只是后来为了抹去“美帝国主义”的痕迹,同时也为了简化制造工艺,解放帽才不重新进行修改,最终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
虽然后来我军经历了55式军服、65式军服的大换装,中间苏式“船型帽”也曾短暂装备过部队,但解放帽还是迅速回归部队,并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结语其实无论是抗战时期的那顶中国“山地军帽”,还是我军长时间列装的“解放帽”,其实都寄托着一代国人的战斗情怀!直到今天,可以说它们仍然一直都留在人们的心里。
图源网络,侵删!
“历史驿站,心的港湾”《历史杂谈驿站》
图11是冯玉祥吧
小时候戴着解放帽,里面要垫上一层报纸,[鼓掌]
我觉得还是国军的好看
解放帽,斜挎包,绿胶鞋,风靡一时的最棒搭配。[点赞]
六五式军装最经典
人长得好看,穿什么都好看
还是张大彪的帽子好使,能戴又能摔。
以前由于缺乏对军服的功能性研究,当然更主要的是缺乏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才和资源,才导致了我们国家的军服的标识性功能远大于其实用性功能。
湖北新军的德式盔帽最好看
这文章之烂,很难用文字表达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有迷彩解放军帽嘛?
解放军还是回归解放帽好。
65式上电视最漂亮
85年的军装作训服还保留了解放帽。不应该取消作训服得解放帽,保留特色
冬天的羊剪绒帽子都放锅里熏一下,让绒服帖有型!
解放帽和中山装是绝配。穿上看着非常亲切朴素大方。
小时候最得意的事是有一顶绿军帽,帽子大了点里面就垫点纸,两边别个别针感觉特别帅!
好兵帅克的捷克军服和军帽真精神,虽然年代感满满但是感觉很亲切顺眼。
那个彪形大汉是冯玉祥?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种解放帽的这款军装的军人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而且有底气!有一种用背不会被丢弃,永远不会背叛,而且愿意为了我用生命为我遮风挡雨的感觉!
皮衣呢?电视剧里都是带皮的呀?
军品设计主旨是实用有效,又不是时装秀,说什么模仿?高什么标新立异?
co
冯玉祥照片这个就不严谨了[笑着哭]
还有,船型帽没说
你说帽子就帽子,非要踩这个捧那个,客观一点你会死?
没看出来所谓的解放帽哪里经典美观了…[得瑟][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