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北大书法文化高研班圆满落幕

收藏推荐 2023-06-22 10:27:10

2023年6月18日,为期十天的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一期)集训圆满落下帷幕。

六月的北京,炎炎夏日,但文化书法教学却沁人心脾,砥砺精神,犹如朝圣之旅,在重温经典、感悟经典中绘制文化书法的新时代蓝图。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此次研修班课程经过了精心准备,体系完备,内容充实,共分为“国学与书法理论课”“书法临摹创作实践课”两大版块,由北京大学教授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名家等组成师资阵容,系统深入地呈现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典范大雅,不仅课程内容异彩纷呈,学术水平高,而且授课内容贴近书法实践,实战有效,充分体现了北大文化书法的高端定位与专业追求。

北大书法所自成立以来,坚持文化书法理念,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教学方针,弘扬大雅大美的中国书法美学精神,拓展汉字文化圈,为中国书法的守正创新发展竭尽所能,不断吸引众多书法优秀人才来北大深造。20年来,先后招生了书法研究生课程班、高研班、名师精英班和高级访问学者等,汇聚了不同层次的书法专业队伍500余人。此次书法高研班延续这一回归经典的脉络,是书法所成立20周年又一次重要的教学活动。书法所教授群体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给学员们传经送宝的教学安排,潜心备课,潜心准备,为学员安排了回归经典的近20幅历代书法精品临摹创作活动。整整十天的国学研习和书法临摹中,80名学员全身心投入学习,夜以继日,闻道炼艺,收获满满,文化书法教学成绩斐然,不少学员水平有很大提高。

在“国学与书法理论课”三天的国学与书法文化教学中,先后由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言恭达讲授《书法文化的哲学意蕴与美学精神》,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原部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程郁缀讲授《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王岳川讲授《书法文化与文化书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书协会员高译讲授《中国书法韵律美与意蕴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程苏东讲授《“艺”与“道”:以儒家乐学的成立与发展为例》,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时胜勋讲授《宋代姜夔书论精读》,这些精彩的课程给同学们以深厚的国学文化熏陶和书法理论的思想引领。

言恭达教授授课(言恭达,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程郁缀教授授课(程郁缀,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原部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

在“书法临摹创作实践课”整整七天教学中,由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王岳川,中书协第六、七、八届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何满宗,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萧华,中书协理事、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李彬,中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书法专家周剑初,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叶欣,中书协会员、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黄鸿琼,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周东芬,讲授书法名帖临摹与创作。

王岳川教授授课(王岳川,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集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集王羲之《圣教序》(第三部分《心经》)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羲之《丧乱帖》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羲之《二谢帖》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孙过庭《书谱》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孙过庭《书谱》局部

王岳川教授现场临写王铎《豹奴帖》课

王岳川教授临创作品 庄子《逍遥游》 句

王岳川教授授

同学们在认真上课

在临摹实践课中,同学们系统接受了严谨完备的中国书法名帖临摹训练,王岳川老师讲授王羲之《兰亭序》《集王圣教序》《丧乱帖》《二谢帖》、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孙过庭《书谱》、王铎《豹奴帖》;何满宗老师讲授怀素《自叙帖》,萧华老师讲授《张迁碑》《张猛龙碑》、颜真卿《颜勤礼碑》;李彬老师讲授赵孟頫《儿女帖》、董其昌《小楼白昼联》;周剑初老师讲授五体书法临摹与创作实践技法;叶欣老师讲授苏轼《寒食帖》;黄鸿琼老师讲授颜真卿《祭侄文稿》;周东芬老师讲授欧阳询《九成宫》等,在每日的临帖中尊敬经典深入经典领会经典,为书法的守正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何满宗老师展示临帖长卷(何满宗,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第六、七、八届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何满宗老师授课

萧华老师节临《张猛龙碑》(萧华,北大书法所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萧华老师节临《颜勤礼碑》

萧华老师授课

李彬老师临董其昌《小楼白昼联》(李彬,北大书法所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理事,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李彬老师授课

周剑初老师授课(周剑初,北大书法所首届硕士研究生班学员,中国书协理事,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书法专家)

周剑初老师授课

叶欣老师临《寒食帖》(叶欣,中书协会员,北大书法所聘请授课教师)

叶欣老师授课

黄鸿琼老师节临《祭侄文稿》

黄鸿琼老师授课(黄鸿琼,北京大学书法所高级访问学者,中书协会员,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在十天的学习当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们的精彩讲课,近距离感悟国学,全身心精临名帖,沉浸书法文化,在学习上收获很多,特别是得名师教诲指点,经过高强度的临帖训练,同学们的专业基础(文字学、文化学、文学、美学、书法、书论等)有了大幅提升,不仅深刻领悟了回归经典的精神内涵,对走进魏晋有了更鲜明的认识,而且对自己未来的书法研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也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文化书法的“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不是理论,而是如火如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美大雅书法生长点,已深入师生们心灵并化为坚定捍卫文化书法拓展文化书法的实践活动。

回归经典,就要有对经典有敬畏之心,经典是书法的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读常新,常临常新。走进魏晋,就是要深入中国书法美学的本源与精神大美之处,感受魏晋书法的风采风神飘逸之美,坚持书法二王一脉。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正路,不走邪路、歪路、断路、死路,立定脚跟,脚踏实地,守正的创新才是有生命的创新,才能持久,被历史铭刻,否则只能被历史淘汰。正大气象,就是要有一股正气,充盈内心,大气磅礴,与天地同和。十六字方针是高度浓缩的文化书法理念,必须经历精神的蜕变才能有所收获。那些面对书法的功利心、酒肉气、庸俗气,在十天国学和书法的走正道行正路的精神涤荡下,逐渐消散,风清气正的书法大美不断回归,学员们深深感受到这种大美书法文化氛围给人精神的震撼和洗礼,这就是大学的高度,文化的高度,精神的高度。

不少学员都对文化书法这一理念和实践高度认同,景晓娟学员感触良多,她说:“十天学习集训文化书法,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深以为文化书法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弘扬文化书法有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王雪松学员认为:“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的审美品格,也是对当代书法家提出的文化审美要求。书法的正大气象呼唤东方韵味美。中国书法是技法升华以后的文化境界,是东方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所在。”曹甲伟学员结合当前书坛乱象,表达了自己的文化书法的理解和认同:“当今书坛怪病百出,丑书盛行,人们对美的、丑的、恶的、俗的书法似乎没有了定位。而文化书法就是要唤醒人们回到文化的根基处。北京大学书法所注重文化书法在技法、理论、文化三方面修养三者缺一不可。既提倡技术的精到,要扎扎实实、反反复复地练习,也提倡理论的精深,同时还提倡个人对文化的修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要有所涉猎进而加以研究。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王岳川教授评点学员临帖

王岳川教授评点学员临帖

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非常投入,由开始的国学知识点和书法美学全新思想应接不暇,到中期的渐入佳境豁然开朗,感悟书法之大道,渐渐体悟经典之妙、经典之经、经典之高,到最后为文化书法所开辟的精神境界所深深陶醉,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不少同学表示还想继续学习深造,以文化书法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可见书法里不仅有小技、有美术,更有人文、有精神、有境界、有大道。这无疑再次说明了20年来北大文化书法的教学实践是成功的,也是经得起八届研究生班,精英班和高研班20年教学考验的。新一批文化书法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并且还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并加入文化书法的行列中来,进一步提升北大文化书法的规模效应与大美大雅正力量。

学员临帖(王雪松)

学员临帖(许永强)

学员临创作品(舒立立)

学员临创作品(林成)

学员临创作品(林成)

学员临创作品(郑子皎)

学员临创作品(李祥瑞)

在书法文化高研班的求学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体悟到国学的人文魅力与书法文化思想的精神境界,也结识新朋友。同学们济济一堂,相互学习,见贤思齐,不断精进,团结在书法文化的旗帜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文化书法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千万书法同道的事业,就是要把最美的中国书法精神传承下来传播出去。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北大国学与书法师生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北大书法文化研修班的学习带给大家的不只是十天的巨大收获,书法文化的学习不会随着十天的结束而结束,而将再出发,随着一期又一期文化书法高研班新人的培养成才,北大文化书法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传播发扬,为中国书法大美大雅精神的新时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大首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高度赞美十天书法集训

编者按:2023年6月9日至6月18日,为期十天的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在北大举行,经过十天的学习,学员对北大文化书法的理念有更深刻的领悟,对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有了更真切的感知,纷纷表达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的由衷认可和高度赞美。以下是选录部分学员提交的作业,借此展现北大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员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和止于至善的思想追求。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王雪松

“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所倡导,结合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长期从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王教授创新的提出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书法教学理念。

回归经典,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早期的全面向西方学习,到近几十年来与西方开始展开平等对话,包括书法艺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偏离的现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同时也处于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的便是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应该强调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密切联系,其中一条有效的途径便是回归经典。因此,在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中,王教授首先提出的就是学习书法要从回归经典开始,王教授认为,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传承经典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走进魏晋,魏晋时期是一段分分合合的乱世,但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其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为后世文人所赞赏。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而中国书法的自觉也始于魏晋时代。王岳川教授认为,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今天是酒心、肉心、是非心、功利心占了上风。一些人一下笔就想能不能获奖、能不能赚到钱。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因此,在提倡不忘初心的今天,学习书法也应该学习魏晋名士,坚持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以清淡为经济”,学习王羲之“托杯玄胜,远咏庄老”,做到精神的超俗,才能造就那名垂千古的《兰亭序》。

守正创新,这个“正”是传统的“正”和经典的“正”,而新是“正”上面的“新”。当今中国文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当代书法艺术的价值也与世界文化思潮紧密相关,书法艺术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影响广泛,并发展成为具有其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以日本书道为代表的现代书风甚至对中国现代书法产生了极端的影响。同时,西方抽象艺术也在不断地吸收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反过来也在不断影响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书法艺术出现的西化现象,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导致文化的不自信。因此,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以王岳川教授倡导的文化书法重点关注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书法的守正创新就是要求走书法之正道,在尊重书法家价值选择的同时,尊重传统,尊重经典,走进魏晋,在古人经典基础之上,发展新时代的经典书法文化,走一条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主流道路。

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美学原则,“正”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正宗和本源,也是强调对中国书法传统精神的把握;这里的“大”是一种精神的大,不拘于有形世界而抵达无形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意在标举大气磅礴的雄浑书风。“气”则是书法家还要养“浩然之气”,这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所能培养的,是一种心灵深处积蓄已久的人格力量,来自精神升华中对人性、人生的贴身感受。所以这种胸怀的培养首先需要通过读书来知理明道,只有当一个人的学养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人生、人性的理解达到彻悟,胸中才会产生浩然之气,才能达到“正大气象”的艺术境界。

因此,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的审美品格,也是对当代书法家提出的文化审美要求。书法的正大气象呼唤东方韵味美。中国书法是技法升华以后的文化境界,是东方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所在。

景晓娟

文化书法由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创立,强调以书传文、以书育美、以书载道,倡导“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方针。区别于书技、书艺,文化书法的载体是书法、灵魂是文化;不沉浸于线条、明暗、色彩、结构,文化书法的审美追求在气象、在正大。十天学习集训文化书法,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深以为文化书法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弘扬文化书法有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可概括为“文化先行、修养神采;技法古正、求真务实;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理实一体、互融生动”。在高级研修班,课程体系以“经史子集”先导强基,每日先读经典,每课临写前先逐字逐句读帖理文、接通神思,老师引领大家以浩瀚中华文明中的珍宝滋养修行人文精神和文化根基,入宝山不空回,这是在学习中我体会到的“文化先行、修养神采”。所学书法皆以经典为本,从《乐毅论》《洛神赋》《兰亭序》《圣教序》《张迁碑》《丧乱帖》《二谢帖》等十六本经典领略中国书法的正道、大象、真理和实体,通过学习经典,摹得位置、临得神采,从中国书法经典中汲取营养,学真文化书法,落实德行技艺,这是在学习中我体会到的“技法古正、求真务实”,能在自己学习书法的起点处立于正道,有求真务实的老师,我深感幸运。短短十天,以北大大师引领、各位老师百花齐放的课程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深惊讶于文化书法教学的“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篆、隶、楷、行、草,秦、晋、汉、唐、宋,不同的老师的交流碰撞,不同流派的特色辉映,以厘清来源去处,以彰显守正创新,真可谓“拿来菁华、融合博采”。每位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把文化与书法融为一体、理论(头脑中的所思所感所悟)与技艺(手头笔下的点画结构章法墨色)融为一体,特别强调“活”的精神,老师们多次提到不要写成“死蛇挂树”,多次强调“心摩手作”“形神兼备”“道法自然”,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动灵动,人也跟着活泼起来,这是文化书法的魅力使然。

林成

中国书法是技法升华后的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哲学中的精粹所在。书写在人的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在于,指腕运动书写并非构成纯技法活动,而展现为人的精神活动踪迹。笔墨书写着自古代延伸而来的文字,文字后面连接着历代思想,思想背后伸展着当代人的精神,而成为思想与精神、历史与当下的直接呈现。书写为达成文化交往共识,一旦用笔写下就需要获得“主体间性”或“他者间性”的理解,需要我与你、我与他、我与人类的沟通。这使人类不断走出局限性的区域性文化话语,使个体性连接着他者性、他族性和世界性。

一、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王岳川教授提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的书法教学理念,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今天可以说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中国就来什么;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

艺术可以试验,拿过来没有关系,但是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守正创新意之路。应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商”创新的各种书法负能量,坚持正能量创作;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同仁精诚合作。一个国家在经济振兴和富裕同时,文化建设变得非常关键。现在我们面临的首先是一个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问题,只有经济和文化同时振兴,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重视。才可不断输出中国有价值的新思想。中国文化历经冲击而不崩溃,还有凝聚力,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有一个大胃口,能容纳古今中西各种东西。中国书法文化当然不能例外。

二、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意境的审美创造历程标示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觉醒的历程。千百年来,书家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建立晶莹透明的审美意境。透过中国诗、书、画、印的艺术境界可以解悟华夏美学精神之所在。艺术的意境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能使主体心灵超脱自在,于抟虚成实中领悟物态天趣,在造化和心灵的合一中再创新境。

(一)气韵之美

气与韵相依而彰,得气韵之作已不是写字而是写心。其气韵氤氲,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线条运行的关键在于得神韵,神在灵府而不在感官耳目,韵在其心而不在规格法度。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鲜明特点。

(二)意境之美

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构。在我看来,意境的审美本质在创造意境过程之中,而意境的谜底就在于寻求作为过程的人生的意义和作为永恒的宇宙根据。艺术意境将人的瞬息存在与永恒之道结合起来,这一结合是基于一种人生哲思的冲动。

书法美的创造,取决于书法家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而如唐代颜真卿书法在审美理想上追求“肃然巍然”、大气磅礴的境界,使得其书法具有端庄宽舒、刚健雄强之美,给人一种酣畅淋漓、凛然正气的感受;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则是那样不衫不履,天性自然,于其中透出其人格心灵的真率与洒脱。

总之,书法艺术美是一条长河,文化书法创造和探索会有多种可能性,我们确信书法艺术美在无限的时空里没有永恒不变的模式,面对前人创造的一座又一座的丰碑,我们攀越这些丰碑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丰碑的底座的坚固性一一文化根基,然后去重塑造一座丰碑,去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曹甲伟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书法艺术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光辉闪耀。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艺术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书法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使命。在北京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自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以来,由王岳川教授提出的“文化书法”这一教学理念为大纲,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坐标。对当前书法界中反传统、西化、炒作等不良书法现状注射了一支强有力的精神疫苗。使其免疫力剧增,在书法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书法文化意识,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提升和心灵的净化。将传承发扬千年中国书法“文人书法”扶上正道,也为百年名校北京大学树立了新的标杆。

文化书法作品的审美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积累、人格境界以及审美教育的视野感受。因此,作为书法爱好者及学生,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体验领域并升华自己的审美感受。尤其关注作品的细节,耐心分析书法的意境,对细节精益求精,始终展示对书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将美学品格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书法文化的普及,助推其成为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符号。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20年来,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雄厚文化资源,致力于拓展“文化书法”的理论内涵,不断进行文化书法实践,以坚持走“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文化书法之路。在现代社会,书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技能,更主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美学品格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美学品格,以便使每个人都能从书法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书法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表达,让他们对书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升作品技法和审美体验。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在于学者书法技巧的提高,更是通过书法文化的渗透和折射,引导大家认清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多领域性,并开拓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当今书坛怪病百出,丑书盛行,人们对美的、丑的、恶的、俗的书法似乎没有了定位。而文化书法就是要唤醒人们回到文化的根基处。北京大学书法所注重文化书法在技法、理论、文化三方面修养三者缺一不可。既提倡技术的精到,要扎扎实实、反反复复地练习,也提倡理论的精深,同时还提倡个人对文化的修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要有所涉猎进而加以研究。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北京大学学习的这些天,充分地让我认识了文化书法与文化书法及个人审美与精神内涵的重要性。而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强调书法文化的教育理念和美学品格,在今后的社会教育中,书法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光大,让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书法工作者,都能够吸收到文化书法的精髓,成为文化书法的践行者、继承者、传播者。

窦万龙

“躬于正大方博大,行至无为自有为。”这是我曾撰写的一副对联,既是一副书斋对联,也是一副修身对联。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人生只有躬于正大,方能博大;只有行至无为,才能有所作为。《周易·大壮》彖辞:“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正大,就是崇尚法度,端正品行,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博大,就是品德广厚,知识广博,心胸广阔。只有端正,才能宽博;只有行稳,才能致远。

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老子最先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辩证关系。《周易·系辞传》关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说法,将无为与有为视为常与变、本与迹的关系。无为是常态,应变而有为,无为是有为之本,有为是无为之迹。人生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奋斗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正当理解“无为”与“有为”的关系,人生才会通透,生活才会幸福。

只有崇尚真理,坚守正道,才能博大宽广,有所作为。人生如此,文化亦如此,书法更是如此。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书法就没有意义;书法是文化的基因,离开文化书法就没有思想。把真情融入笔墨,让善美滋润心灵。以情动情,以美育美。这是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我的书法理想。我在很早以前就了解北大的书法教育理念,这与我艺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碰撞。这也是我此次来北大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期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书法水平。很高兴能如愿以偿踏进北大校园,学习书法文化;很荣幸聆听王岳川老师的谆谆教诲,学习文化书法。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是北大文化书法教学的教育理念,这十六字箴言,是文化书法的艺术真谛。在这十六字里面,“正”字出现了两次,可见正字在文化书法中的重要性。只有正德正行,正灵正心,正门正道,才能持正诚正,得正存正,养正化正。王岳川老师在开班仪式上讲到:“天下学术道路艺术道路大抵有五条:即捷径、歧路、弯路、死路、正路。只有正路能够攀登艺术高峰,抵达审美彼岸,其他的路都将半途而废或自我终结。”真是金声玉振,令人振聋发聩。只有行驰正路,才能行稳致远,只有坚守正道,才能气度雄远。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所谓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精髓、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而魏晋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行、草书,不仅使行书作为一种字体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艺术上树立了历史的新高峰,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标志,在书法史上巍然耸立,至今仍熠熠生辉。张志和教授所著的《启功谈艺录》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有人请启功先生题写书名“某某精典”,启功先生没有应题,那人表现得非常不悦和不解,于是启功问道“狐狸精也能入典么”?其实,是编者把“经典”误为“精典”。自从启功先生去世后,再也没人去追究“精典”了,没有人严打“狐狸精”了。于是,现在书店里的“精典”随处可见。魏晋是中国书法自觉时代的开始。王铎曾说: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所以,“回归经典”我们必须认识“经典”,学习经典;“走进魏晋”我们才是尊崇正理,走上正道。

“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在文化书法中,“守”的程度决定“创”的高度,“正”的深度决定“新”的厚度。所谓“正”,是“强调对中国书法传统精神的把握”。所谓“大”,“意在标举大气磅礴的雄浑书风”。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一脉相承,正大气象是守正创新的主要美学特征和艺术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作为文化书法的一面旗帜,王岳川老师早在2003年就提出的“守正创新”的艺术思想,19年后被写进二十大报告当中,可见王老师思想的前瞻性,论证的正确性,艺术的引领性。所以,我们要努力践行守正创新,追求正大气象。坚决抵制不正出新,以丑为美艺术恶疾;不正出奇,以怪为美艺术毒瘤。北大书法研究所成立时,王岳川老师匡正时弊地提出北大文化书法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无疑是对那些书法另类,赫然一棒。

“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君子之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书家之学。中国文化注重人文精神,肯定人性之善,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中国书法注重文化精神,肯定艺术之美,以法度、气象、韵味、境界为引领。王岳川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境界,与禅宗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相对应。第一个境界,写字是技术。如果技术没达到,就是一个拙劣的书法爱好者。第二个境界,写字是写人格情感。书法精品往往能传达人的情感、胸襟、眼光、人格,超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与人格胸襟统一的艺术境界。第三个境界,写字是写文化精神。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成为时代的风尚。正大气象,是文化书法重要的美学品格。也可以分为三层意思,一是心正笔正,二是大德大度,三是气象万千。书法艺术最终营造的是一个象的世界,但这个象的世界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大气象的作品会给人一种鼓舞,一种感动、一种震撼。正如王岳川老师在开班艺术上讲的:书法只有得到文化的滋养,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才能彰显出大气象、大境界、大美雅正风范。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唐南桥

2003年11月8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北大第一次确定了书法艺术学科的应有地位,把书法文化引入北大文理综合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当中,这是北大重大的教学理念的转型。自成立之日起,北大书法所秉承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地扛出沈尹默书法文化这杆大旗,传承沈先生的书法精神,对书法文化进行研究,纠正时下书法界的歪风,以王岳川教授为所长的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教学理念,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取得丰硕的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

所谓“回归经典”,强调必须走一条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创化经典的正路。因为经典是经历过时代的考验,经过多少代人的审美鉴别之后所留存下来的一种经久不衰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典范,而典范是很难超越的。真正的书法经典超越于技艺之上的“无法之法”。对古代经典应该有一种虔敬之情。

所谓“走进魏晋”,就是以魏晋书法自觉时代作为书法教学的重点,并由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书法史的把握。其重中之重是传承王羲之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书风,即传承王羲之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流美,“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以及尚韵书风。

所谓“守正创新”,意味着只能取法乎上,转益多师,要求北大书法发展方向正,走一条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主流道路,始终自觉坚守文化正脉与文化大道。创新不是创造,不是创造一个形式主义的新,不是线条的,纯粹线条的,而是要有一种美学的指向,即正大气象。不能“守怪创新”,不能走数典忘祖的歪门邪道。这一理念,从北大中文系的办系方向,又成为了北大的办学方向,如今又上升为了国家的文化方向。

所谓“正大气象”,是要求具有在大时代语境中的书法美学原则是大气象、大境界,它所体现的美学精神是崇高之美、正大之美、大雅之美。要做到“正”又不死板、不僵化是很不容易的;做到“大”,“大”不是字要写得大,而是气象要大,内涵要大,这实际上就不光是技巧所能解决的,这和一个人的人格、精神方面的浩然之气有很重要的联系。现在写的字,脱离了“正大”之后有一种很媚俗的趣味,江湖气味很多;“正大”的气息应该是比较朴素的,自然而然的,少人工刻意雕琢的。现在人工摆布的痕迹和匠气很明显,但“正大”实际上也说明了内心高远宽博的展示,自然而然的流露,不是刻意出来的。现在的书法还朴素不够,花哨的成分太多。正大气象的作品会给人一种鼓舞,一种感动、一种震撼。

北大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是正大气象,追求大美大雅的方向。书法文化即指书法本身的文化性和书法背后隐藏的文化元素。书法本身的文化,就是通过线、形、墨、空白、纸张的和谐性的展示,在书法里表现出来的力、势、骨、气、趣的美感性、目击道存般的人格心性以及情韵境界的高迈性。书法背后的相关文化元素是技法的哲理性、内容的诗意性、印章的感染性、音乐的律动性、绘画的同源性与冲击力、审美的体验性以及境界的和谐性。通过书写者由点而线的书写产生的笔画,却有一种力的运动意味,使一个个体现了自然生命形体结构规律的文字,产生了俨若筋骨血肉的审美效果。

文化书法的主要任务是美育,文化书法在书法美育上坚持大美大雅方向。根据北大书法所近20年的实践,考虑未来中国文化复兴与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文化书法仍然充满生机和潜力,它始终坚持书、人、艺、道的整体关联,给书法美育提供了四重保障,它们是文化先行,技艺锤炼,技进乎道,书道合一。

文化是先决条件,把书法放置在文化循环的大语境来考量,不是单纯把它看作艺术(符号、形式)、商品,这是顶层设计。有了文化自觉,其后便是技艺锤炼,文化书法不是只谈文化,而是谈文化又谈技艺,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技进乎道这个道就是历经千难万险、千锤百炼之后的结果、结晶,是蕴含着你的技术训练、文化修为、人生感悟。最后,书道合一。书人合一(即书如其人)在形而上的层次上还不够明确,必须进一步强化书道合一。书法美育既需要文化的高屋建瓴、顶层设计,需要技艺的千锤百炼,并且臻达人生体道、悟道、入道、成道的高妙境界,不仅仅是感受到书法的文字美、形式美、艺术美,这是目前书法美育最常见的,也是初级和中级层次的,是小美书法、中美书法,而更高层次是要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深邃,精神的畅达,宇宙天地的大美。文化书法的视域中不会有功名利禄,而是将天下、高明、天地、宇宙作为自己的形而上的本体依据。

郑子皎

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是将传统的书法艺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传统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应注重传承和传统技法的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是简约与含蓄。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以简驭繁”,追求简洁的同时而不失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如国画、书法艺术在表达方式上也注重兼容并蓄,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山水、人物和文字,通过留白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黑与白的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中国书法这种简约与含蓄的表达方式,使书法作品具有一种内敛而深远的美感。

一、中国书法的教学理念

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书法作品的美感。同时,书法也是一门动作艺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笔墨技巧和书写姿势,使他们能够流畅自如地书写。书法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训练。学生应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写作,逐渐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力,提高书写的质量和水平。书法还是一种艺术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教学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培养他们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二、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

书法文化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品格。以下将从简约与含蓄、韵律与节奏、动静结合、姿势与力度、意境与情感以及个性与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体现在韵律与节奏上。书法注重笔画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每一笔每一画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力度,整体上形成和谐的韵律感。例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笔画有着明显的起伏和变化,通过抒情达意的布局和排列,使文字在纸面上形成一种动感和节奏感。这种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使书法作品具有一种流动而有力的艺术感。

其次,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表现在动静结合上。书法追求动静结合的美感。它既强调笔墨的流动和变化,又注重笔画的静态和稳定。通过运用不同的笔画技法和线条变化,创造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美感。例如,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中,他运用了横披、竖挑、点画等技法,使字迹既有流畅的动感,又有稳定的静态,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此外,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体现在姿势与力度上。书法注重书写姿势和笔墨力度的掌握。正确的姿势和适当的力度可以使字迹流畅、有力,增加书法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例如,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中,他以端正的姿势和稳定的力度书写,使字迹饱满而有力,展现出一种庄重而雄浑的美感。

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体现在意境与情感上。书法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它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形式的安排,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每一个字、每一笔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和内涵。又如,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诗》,以豪放洒脱的笔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使作品充满了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情感。

最后,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还表现在个性与风格上。书法注重个性和风格的表达。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通过不同的笔法和书写方式,展现出个人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唐代草圣怀素的作品以其狂放奔放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激情四溢的个性和风格。

三、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之关系

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体现了简约含蓄、韵律节奏、动静结合、姿势力度、意境情感以及个性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这些品格使书法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书法文化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与传承书法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品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首先,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理性。学理性是指在书法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书法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如构图、笔法、用墨等。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理性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书法艺术,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其次,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在书法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分析优秀的书法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的观察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书法的美感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再次,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对古代经典法帖、古代汉语的临习与书写,感受和体验书法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儒家的仁义道德、佛家的禅意境界等。通过书法技法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最后,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指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和修炼。在当代书法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模仿创作与自由创作,不断打磨自身技法、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对于自己作品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新能力。艺术修养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詹习成

通过北京大学首届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的书法理论与临摹、创作实践学习,在导师们的精心授课下,让我对文化书法教学理念、美学品格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

一、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北大书法所成立20年来,坚持沈尹默、宗白华、季羡林先生东方大美思想,坚持“文化书法”十六字教学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深切感触到“传承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二、书法文化强调的是诗意典雅之美。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丑书、怪书之风大行其道,媚俗而不耐看,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审美、三观甚至品格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出现一味以获奖或能否赚钱为目的来学习书法,却不知书法是需要根基的沉淀。明代王铎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王羲之、王献之、王询、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有着非凡的利他思想,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诚然,临摹目的不是成为亦步亦趋之人,而应将经典的精华吸取到自己的书法创作当中,学习古人的经典内涵、学习古人的思想境界。

三、书法文化是新时代重要的软实力。全世界只有中国古代是书法原创国,后传到了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圈”。作为华夏文化的接班人,如果不继续写汉字和书法,“汉字文化圈”就会逐渐消失,将会变成“花圈”。越来越多的外国孩子开始学习中国书法,证明西方中小学校教育发展有国际文化眼光。提倡中国孩子拿起毛笔来写书法,是明智之举,更是具有未来中国文化的战略眼光。因此,教育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孩子不仅从内心生出那种浩然之气,要为中华民族而骄傲!中国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最终要达道,这个道就是仁者爱人,懂得去爱人,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如唐朝名臣颜真卿,一心为民,忠至灭身。而他的书法则成为他坎坷人生及圣洁灵魂的外化之物,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尤其是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峻涩飞动的笔墨间流露出如泣如诉的忠君爱国之情!在“文化书法”教育中,老师应将这些历代名家励志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使孩子的思想受到感化,生命得以升华。

四、文化书法教育是美育国策的核心。发现汉字美、欣赏名作美、感受书家心灵美。书法的格调与境界,就是书家审美取向、心灵真善美的体现。如王羲之超然洒脱,他的书法则“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米芾独立疏狂,他的书法就“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激越劲健”;吴昌硕人书俱老,他的书法便“苍劲遒韧,力透纸背”;启功豁达幽默,他的书法即“雅、清、简、静”。

五、书法文化要根植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书法美育进入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让国家成为“硬实力软实力双重提振”的文化强国。少年强则国家强,文化强则民族兴,让灿烂悠久的书法美育和国学大美代代传承。“实现从小技进入大道,从小我进入大我,从小众进入大众,从小文化进入大文化的历史进程,真正赢得无愧于时代的文化身份。”

书法文化延伸着中国人的精神,加固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坚信文化书法正脉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邹宗淼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展高等书法教育的学校已经达到145所。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阵营:一是美术院校系统,其书法特征是追求形式设计感,强调书法是美术(Art),追求视觉冲击力,追随西方现代美术尤其是后现代美术思潮。二是师范院校系统,其书法特征是强调传统经典价值,重视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重视传承胜过创新。三是综合院校系统,其书法特征是重视文化历史性和广博性,重视文化内容对书法的本体意义,重视大雅之美,反对低俗丑怪的书风。

针对当代书法重笔墨而轻文化、重技巧而轻修养等不良倾向,王岳川教授立足北京大学深厚的书法文化传统,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深入的学术思考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独树一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书法”的理论,其核心宗旨是:“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文化书法”理论的提出,以其卓越的学术认知,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美学品格,为中国书法界注入一股清风,成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标杆。

一、回归经典:中国书法复兴的不二法门。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中国书法的回归经典,是对源远流长的书法传统经典的敬畏学习。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是永久的、精深的、宏大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学习与领会。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回归经典是中国书法复兴的不二法门。

二、走进魏晋:中国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魏晋时期,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是中国书法最为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风度。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魏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朝不虑夕,常感人世苍茫,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魏晋人对生死体会很深,这种生死观是今天的人所没有的。今天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很好,没有生命危机意识,没有看到艰难和死亡,没有体会到生命的虚幻。今天的书法家案头都有一套《中国书法全集》或《中国书法集》,要看历代书法真迹也不是难事,博物馆、图书馆、拍卖行都有机会见到历代真迹,而二玄社的高仿品和印刷精美的书法册也仅仅下真品一等。但是今天书法家的《中国书法全集》基本上是摆设,很少有人像古人那样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精神养料。因此,走进魏晋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守正创新:中国书法文化的美学品格。

守正与创新是书法繁荣发展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追求“正”的传统。《道德经》中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大学》中有“正心诚意”之说,《论语》中则讲:“政者,正也。”“正”的内涵丰富,其本质应是“真善美”,要求人们有正直人品,对是非有识别力、有维护正义的追求。中国人对“正”,有一种情怀。中国的文字,常常被称为方块字,因为字形方方正正,每个字一般占据一个方形面积,体现稳重、端庄、周正之美。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四合院还是普通的住宅,四四方方,有着庄严、整齐、对称之美。“正”蕴含了公平、公正之意。

“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今天可以说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中国就来什么;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艺术可以试验,拿过来没有关系,但是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守正创新之路。应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商”创新的各种书法负能量,坚持正能量创作。因此可以说,守正创新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美学追求与艺术品格。

四、正大气象:中国书法文化的精神风范。

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精诚合作。一个国家在经济振兴和富裕同时,文化建设变得非常关键。现在我们面临的首先是一个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问题,只有经济和文化同时振兴,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重视,才可能不断输出中国有价值的新思想。中国文化历经冲击而不崩溃,还有凝聚力,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可以包含容纳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各类文明。中国书法文化当然不能例外。“正大气象”,即在书写过程和书写结果中展示中国书法的博大灿烂,集“多美”为“一美”,最终体现在书法面貌上,则是一种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相应的“正大气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输出中国文化和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战胜“全盘西化”,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只有“重振汉字文化圈”,才能证明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成功;只有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才能成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无疑,大美书法将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契机中,展示自己的美学风采和文化重量。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正大气象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精神风范。

李宏涛

“文化书法”是由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提出来的,而王教授所在的北大书法所前身为百年前“北大书法研究会”,北大书法始终坚定地扛起“文化书法”的旗帜,坚持传统书法精神、博览与时俱进、多元研究书法文化,在矫正当下书法界不良风向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而“文化书法”的提出,在书法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客观存在的。特别强调要把文化思想资源灌注到当代书法艺术领域中去,对于当代东方书法发展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北大书法所倡导的“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是:“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其一,“回归经典”强调必须走一条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和创化经典的正路;其二“走进魏晋”,这意味着将以魏晋时代的书法作为书法教学中的重点,并由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书法史的把握与继承;其三“守正创新”,这意味着取法乎上和转益多师,要求北大书法发展方向正,走一条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主流道路,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最后是“正大气象”,则要求具有在大时代下的语境中的书法美学原则是大气象和大境界。

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深入开展传统文化理论教学、充分讲解中国书法理论知识、根据学生书法创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开阔眼界。该标准要求师生深入传统文化理论教学,全面讲解中国书法理论知识,针对学生书法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开拓视野。

书法离开了文化,只是技法的呈现,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那种只张扬个性、奇思怪想、所谓反美学书法也是与文化书法的精神相悖。

王教授上课时曾讲到文人书法的特点,是对古代经典碑帖的直接继承弘扬和传统技法的精纯度强调,是其突出特点。文人书法“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以及北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等著名碑帖皆是艺文兼备的传世精品。

有人说书法就是形式,就是把字写好就行。王教授上课时曾举例,于右任是近代著名书法家,有一次几个小男孩在他大门口撒尿,太阳一晒气味颇为不雅。见此,于右任回到书房,大笔一挥,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字,贴到门口。有一个人很喜欢于右任书法,路过一看浆糊没干,赶紧揭下来,挂在自己堂屋请朋友欣赏。大家一看,屋里挂这等内容太掉价,有一个文人看着实在不雅,就把字剪开改变顺序为“小处不可随便”,重新装裱贴上。前后都是一样的于字,为什么前者不能挂后者能挂呢?谁说书法就只是“形式”?书法连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命脉”,连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要认真对待。

文化书法是突显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内涵,强调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使书法成为文化的审美呈现,文化和书法具有非此不可的关系,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是超越技法之上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连用五个文化词语以突出其本质,强调书法的重要属性是文化。文化书法是一种文化突围,“既不是书体,又不是流派”。

文化书法除了强调在文化的矫正、冶炼与不断自觉的打磨中,生成为一种全新的具有文化精神与审美品格的书法艺术的“个性风格”。除了技法功力锤炼和审美经验积累外,更多强调的是文化修养、人格修养以及国际眼光。在走向文化大国崛起之途时我们一定要记住十六个字,“走进经典,走近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授课现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