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抑郁的症治疗还是一知半解,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抑郁症治疗的两种模式: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0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精神类药物主要是一类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从而改变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的药物。
听起来挺吓人的哈!好像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一样。
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没有那么精确到找准哪根神经代表着你在想什么。药理学家只是发现了,类似抑郁症的抑郁情绪、精神分裂症的不安全感等等这样的背景心态与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化学递质有关,用药物相应提高或降低相应递质在中枢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间的浓度时,这种背景心态就会被改变,相应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就可以缓解。
其他各类药物的研制原理也是如此。所以,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等便应运而生。
所以,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
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诉医生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
在传统医生眼里,这样的治疗就算到位了。——“过去,你深陷在抑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现在我已经帮你拔出来了,解决你生活中剩下的烂摊子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绪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还是没法解决。
医生会做这样的比喻:生活的很多困扰,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础本身就是会产生抑郁情绪的,就如同一片会滋生杂草的沃土一样,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除掉了草,但只要这个性格还在,那么药一停杂草还会继续长出来。
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根本就离不开药了。一些患者会误以为这是自己对药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两难的境界: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上。那么好,心理治疗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02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治疗心理咨询治疗其实比药物治疗更为古老。
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而很多人对“心理治疗无用论”有着刻板印象。
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心理治疗。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心理治疗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治疗才能奏效。而不会像药物那样,管你怎么想,我都可以强行改变你脑内的化学环境。
但是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为人本。
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拉远了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服药,无论是治疗师和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视了“在精神科领域里,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特点。
心理治疗则是一个拉近治疗师和患者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的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
相比药物治疗,患者完全没有发言权,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师更像是一个挚友在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问题。这样的治疗达到的效果都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来的重要。
一句话,药物是让别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太多,压力太大,药物的确有快速减轻症状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缓解了症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因为我们本身问题很多,却完全没有自我改变的动机时,就会对药物有过多的期待。
心理治疗是自己在别人的支持下亲自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已经基本控制,若想彻底在生活中摆脱困境,可能还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所以这样医生就会说:如果你想缩短治疗的周期,不那么长时间地依赖药物,那么如果你愿意的话,心理治疗也许是一条捷径。
有研究发现,无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自然康复的进度要远远慢于有心理治疗的情况下。
当然,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周期那样明晰,比如患者开始心理治疗时问“我们需要做多长时间”,大部分医生往往很难回答他这个问题。
有的医生会对患者说:
“你不要指望药物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否则的话,现代社会的问题都太好解决了,管你是贪污腐败、或者犯罪分子,都直接吃两片药解决了。”
是的,药物真正能够改善的是症状,但不是你的全部。
对于抑郁症大圆满之人,一点事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