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为何轮到他打仗时,却一败涂地

银河彼端遥望星辰 2024-12-11 22:32:40

昏暗的油灯下,一位老人正在写东西,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窗外,风呼呼地吹着,好像也在跟着他心里一起起伏。

他笔下,刀光剑影,英雄一个接一个,一个热闹的三国时代正在慢慢展开。

可是,这个对打仗的计谋很熟悉,把三国故事讲得活灵活现的人,历史上却没留下什么有名的功绩。

他,就是罗贯中。

为啥一个好像很会“指挥打仗”的作家,在真正的战场上却总是失败呢?

这其中,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话说,在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那会儿,中国大地那是真乱啊!

自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老百姓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

黄河总是发大水,再加上天气变冷,北方好多地方都成了荒地,饿死了好多人。

元朝的皇帝官员也不管,就知道享乐,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当然要反抗!

于是,各地都有人起来造反,就像春天竹笋一样,一下子冒出来好多。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厉害人物,都带着自己的队伍,占领地盘,想当老大。

罗贯中,就出生在这个乱糟糟的年代。

他本来是山西太原人,后来跟着家人搬到了杭州,做丝绸生意。

家里条件不错,让他有机会读了很多书。

可是,在这么乱的年代,就算你学富五车,也很难保住自己。

罗贯中可不是那种只想做生意的人。

他心里有大抱负,想做一番大事业。

元朝末年的乱世,给了他一个机会。

他加入了张士诚的队伍,当了个谋士。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人——施耐庵。

施耐庵也是个很有才华的谋士,他一眼就看出了张士诚的毛病:就喜欢享乐,没啥远见。

他好多次劝张士诚要以大局为重,积极向上,可张士诚根本不听,还是沉迷在江南的繁华里,不想干正事。

罗贯中就像施耐庵的学生和助手,亲眼看着老师的无奈和失望,也慢慢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

他和施耐庵的关系,就像老师和朋友一样,两人在乱世里互相帮助,一起经历了起义军的起起落落。

张士诚的弟弟被抓了,这本来应该让他振作起来,好好打仗,结果他却选择了投降元朝!

这下子,罗贯中和施耐庵彻底绝望了。

施耐庵很生气,干脆跑到山里隐居去了。

罗贯中呢,虽然对张士诚很失望,但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

他希望张士诚能回心转意,重新起来造反。

过了几年,张士诚还真又举起了旗子。

可是,他太想成功了,也太固执了,不听罗贯中的劝告,最后打败了,死了。

这段经历,让罗贯中心灰意冷,他看透了乱世的残酷和人心的复杂,也对自己的理想彻底放弃了。

离开张士诚后,罗贯中回到了杭州。

他不想着做官了,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写书上。

他把自己对乱世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还有对理想的追求,都写进了书里。

他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加上民间的故事和戏曲,写了一本很长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本书,不光讲了三国时期那些精彩的故事,也包含了罗贯中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他写的那些英雄人物,有的忠心耿耿,有的足智多谋,有的奸诈狡猾,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印象深刻。

想想看,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些作家,不也是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写进了书里吗?

就像雨果的《悲惨世界》,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

罗贯中和他们一样,都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改变世界。

罗贯中虽然没在政治上成功,却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国演义》的出现,不光让他名垂青史,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

罗贯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遇到挫折,也不要放弃梦想。

就算不能上战场打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许,正是因为在政治上失败了,罗贯中才能在文学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他的故事,也鼓励着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