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隔间”,差的不是钱是心

评底郭 2025-04-30 09:43:12

工具间、配电房、楼道……在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一扇你不常推开的门背后,“藏”着一群人的“小天地”。日前,“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话题在社交平台受到关注,网友晒图反映,一些地方保洁员的休息条件不佳有的甚至在卫生间隔间里休息。

(4月29日广西云)

“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话题持续占据社交平台热搜榜,网友上传的多组实拍照片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直观呈现了城市保洁群体的生存困境——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大堂与洁净明亮的商场走廊背后,那些缔造美好环境的劳动者,却不得不在卫生间逼仄的隔间里蜷缩休憩。这种刺眼的空间反差,不仅暴露了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重大漏洞,更折射出城市文明建设中的认知盲区。

作为城市毛细血管的守护者,保洁群体维系着现代都市的日常运转。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公共场所未设置专门保洁休息室。当我们在空调办公室享用下午茶时,这些城市美容师却连基本的尊严空间都难以获得,这样的现实拷问着社会的公平底线。

相关责任主体必须正视其法定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必要休息场所。然而现实执行中,劳务派遣制度成为用工单位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层层转包导致保洁员沦为"权益孤儿"。当保洁员主张休息权时,用工方常以"非正式员工"为由推诿,这种制度性歧视亟待破除。

破解困局需要温柔以待。一些地方的商业综合体创新采用空间置换模式,将闲置设备间改造为配备空调、饮水机的标准化休息室;一些地方推行“爱心驿站”,要求每500米服务半径设置共享休息点。在江苏沛县,打造了一批“休息驿站”,不管是环卫工还是外卖小哥,都可以在这里休息吃饭,而且还有空调、饮用水,被称之为“最体面的空间”。

改善保洁员工作环境并非技术难题,关键在于管理者的价值排序。劳动监察部门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的用人单位实施联合信用惩戒,就像当年推动“农民工讨薪”问题解决那样,形成维护劳动者尊严的舆论声势。

从更深层看,这场关于“最后隔间”的讨论实质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必答题。城市文明的高度,恰恰体现在对最基层劳动者的关怀温度。当一个地方、一家企业把劳动者尊严纳入价值体系,“厕所隔间”的困局终将破解。劳动者的休息权保障,应该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

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怎样对待盲人、母亲和保洁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