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吃了!省下的一顿饭钱,还不够你治病的!”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国家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上说“剩饭剩菜别强吃”,一下子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而隔夜菜也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少网友都对此极其赞同,觉得和省钱相比,健康更重要,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家里的老人实在是太节俭了,一时间很难改变观念。
那么剩菜究竟为什么不能吃?究竟该如何在节省的前提下处理剩菜?

2024年5月份,下班回家的王大哥从冰箱里拿出一盘剩菜,直接放锅里热了一下。
菜还没完全热透,他就盛出来全吃了下去。
到了晚上,他开始觉得恶心、反胃,还没力气。
第二天早上,他硬撑着去单位上班,结果身体彻底不行了,虚得直冒汗,只好去当地卫生所挂盐水。
当天晚上,刚挂完盐水没多久,他突然发高烧,体温到39℃。
还开始抽搐,眼前发黑,浑身发抖,最后甚至休克了。

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确诊是“脓毒性休克”,感染源可能是胃肠道来的。
医生说,这种脓毒性休克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可能是源头。
剩菜放冰箱里时间长了,或者没保存好,很容易滋生细菌。
加热不彻底,细菌没死,吃下去就容易出事。
王大哥这次是吃了没热好的剩菜,才导致身体反应这么严重。
家人把他送到医院后,医生马上处理,才算稳住情况。

也正是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都曾为剩菜能不能吃着问题焦虑过。
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流传着“隔夜菜会致癌”的说法。
很多专家认为剩饭剩菜,特别是绿叶蔬菜,存放时间长了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
但是,这种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牛津大学一项历时26年、参与人数高达13万人的大型研究。
本来是想调查饮食习惯与长期健康的关系,结果却意外地帮我们解开了“隔夜菜会不会致癌”的疑惑。

研究发现吃隔夜菜和患癌风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联系。
也就是说,只要保存方法得当,吃剩下的饭菜本身并不会直接引发癌症。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之前的很多担心可能是多余的。
食物的保存方式才是关键,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是“隔夜菜”就害怕。
常吃隔夜菜的人,患癌症的概率和从不吃隔夜菜的人差别不大。
这个研究结果可能颠覆了许多人的想法。

那么真正威胁健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与其过度担心隔夜菜,也许更应该关注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和适当运动。
健康饮食应该包含新鲜多样的食材,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隔夜菜本身可能不是导致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牛津大学的研究提示我们,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饮食习惯。

正确的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保障健康,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心理健康也是个大问题。
调查发现经常吃隔夜饭的人,普遍感到更加焦虑,城市上班族和上夜班的人尤其如此。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又很大。
很多人都没空好好做饭,更别说能抽出时间慢慢品味每一餐了。
这样一来心理上的负担就更容易加重,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健康状况。
长时间焦虑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身体的自我修复也会因此变慢,难以快速恢复健康状态。

这些变化会间接增加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说明心理压力实际上是隐藏在暗处的健康威胁,不可忽视。
另外研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常吃剩菜剩饭的人,BMI通常偏高。
说明他们更容易超重。换句话说,比较胖的人更爱吃剩下的饭菜。
而且肥胖本身就是多种癌症的重要诱因,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
问题究竟出在隔夜菜本身,还是因为肥胖的影响呢?
其实隔夜菜没那么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处理。

想要安全地吃隔夜菜,妥善的保存和充分的加热必不可少。
食物做熟后,在常温下最好别放超过两个小时,要尽快放进冰箱冷藏,冰箱温度保持在零下四度以下最好。
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这样才能杀死可能滋生的细菌,吃起来才更放心。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改善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可以尝试减慢吃饭的速度,仔细咀嚼食物,这样有助于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
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学习如何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获得更健康的生活。
从“无效节约”到健康生活“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
以前物资不丰富的时候,提倡节约当然很重要。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想想“节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不浪费硬着头皮吃不新鲜的东西,这种“无效节约”真的有必要吗?

与其为了省小钱影响健康,不如多花点心思把饭菜搭配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超市里各种各样的便当、外卖和速食菜。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看作是“隔夜菜”的另一种形式。
它们都是提前在工厂里做好,然后通过冷链运输送到顾客手里。
但很少有人会觉得这些食品有致癌的风险。
这是因为它们和传统意义上的“隔夜菜”有所区别,生产和保存方式都有所不同。

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跟食品工业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对卫生安全方面的严格把控有关。
问题的重点不是食物放置了多久,有没有过夜。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储存和处理这些食物。
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科学规范,能不能确保食用安全。
也就是说重点在于储存和加工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隔夜”概念。
科学的储存和加工方式才能保障食物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信息来源:
新民晚报2025-04-01《钟南山提醒:别吃,可能致癌!省的钱不够治病!网友:转给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