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吃了可能致癌?钟南山提醒远离剩菜剩饭,网友:转给爸妈

九天揽月娱乐 2025-04-04 04:35:16

“别再吃了!省下的一顿饭钱,还不够你治病的!”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国家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上说“剩饭剩菜别强吃”,一下子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而隔夜菜也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少网友都对此极其赞同,觉得和省钱相比,健康更重要,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家里的老人实在是太节俭了,一时间很难改变观念。

那么剩菜究竟为什么不能吃?究竟该如何在节省的前提下处理剩菜?

剩菜致癌是谣言还是科学

2024年5月份,下班回家的王大哥从冰箱里拿出一盘剩菜,直接放锅里热了一下。

菜还没完全热透,他就盛出来全吃了下去。

到了晚上,他开始觉得恶心、反胃,还没力气。

第二天早上,他硬撑着去单位上班,结果身体彻底不行了,虚得直冒汗,只好去当地卫生所挂盐水。

当天晚上,刚挂完盐水没多久,他突然发高烧,体温到39℃。

还开始抽搐,眼前发黑,浑身发抖,最后甚至休克了。

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确诊是“脓毒性休克”,感染源可能是胃肠道来的。

医生说,这种脓毒性休克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可能是源头。

剩菜放冰箱里时间长了,或者没保存好,很容易滋生细菌。

加热不彻底,细菌没死,吃下去就容易出事。

王大哥这次是吃了没热好的剩菜,才导致身体反应这么严重。

家人把他送到医院后,医生马上处理,才算稳住情况。

也正是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都曾为剩菜能不能吃着问题焦虑过。

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流传着“隔夜菜会致癌”的说法。

很多专家认为剩饭剩菜,特别是绿叶蔬菜,存放时间长了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

但是,这种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牛津大学一项历时26年、参与人数高达13万人的大型研究。

本来是想调查饮食习惯与长期健康的关系,结果却意外地帮我们解开了“隔夜菜会不会致癌”的疑惑。

研究发现吃隔夜菜和患癌风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联系。

也就是说,只要保存方法得当,吃剩下的饭菜本身并不会直接引发癌症。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之前的很多担心可能是多余的。

食物的保存方式才是关键,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是“隔夜菜”就害怕。

常吃隔夜菜的人,患癌症的概率和从不吃隔夜菜的人差别不大。

这个研究结果可能颠覆了许多人的想法。

那么真正威胁健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与其过度担心隔夜菜,也许更应该关注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和适当运动。

健康饮食应该包含新鲜多样的食材,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隔夜菜本身可能不是导致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牛津大学的研究提示我们,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饮食习惯。

真正的健康威胁

正确的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保障健康,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心理健康也是个大问题。

调查发现经常吃隔夜饭的人,普遍感到更加焦虑,城市上班族和上夜班的人尤其如此。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又很大。

很多人都没空好好做饭,更别说能抽出时间慢慢品味每一餐了。

这样一来心理上的负担就更容易加重,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健康状况。

长时间焦虑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身体的自我修复也会因此变慢,难以快速恢复健康状态。

这些变化会间接增加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说明心理压力实际上是隐藏在暗处的健康威胁,不可忽视。

另外研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常吃剩菜剩饭的人,BMI通常偏高。

说明他们更容易超重。换句话说,比较胖的人更爱吃剩下的饭菜。

而且肥胖本身就是多种癌症的重要诱因,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

问题究竟出在隔夜菜本身,还是因为肥胖的影响呢?

其实隔夜菜没那么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处理。

想要安全地吃隔夜菜,妥善的保存和充分的加热必不可少。

食物做熟后,在常温下最好别放超过两个小时,要尽快放进冰箱冷藏,冰箱温度保持在零下四度以下最好。

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这样才能杀死可能滋生的细菌,吃起来才更放心。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改善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可以尝试减慢吃饭的速度,仔细咀嚼食物,这样有助于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

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学习如何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获得更健康的生活。

从“无效节约”到健康生活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

以前物资不丰富的时候,提倡节约当然很重要。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想想“节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不浪费硬着头皮吃不新鲜的东西,这种“无效节约”真的有必要吗?

与其为了省小钱影响健康,不如多花点心思把饭菜搭配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超市里各种各样的便当、外卖和速食菜。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看作是“隔夜菜”的另一种形式。

它们都是提前在工厂里做好,然后通过冷链运输送到顾客手里。

但很少有人会觉得这些食品有致癌的风险。

这是因为它们和传统意义上的“隔夜菜”有所区别,生产和保存方式都有所不同。

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跟食品工业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对卫生安全方面的严格把控有关。

问题的重点不是食物放置了多久,有没有过夜。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储存和处理这些食物。

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科学规范,能不能确保食用安全。

也就是说重点在于储存和加工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隔夜”概念。

科学的储存和加工方式才能保障食物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信息来源:

新民晚报2025-04-01《钟南山提醒:别吃,可能致癌!省的钱不够治病!网友:转给爸妈》

0 阅读:55

九天揽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