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抢千万人饭碗?特斯拉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背后暗藏危机

北向财经 2024-10-15 18:34:22

方向盘没了,刹车也没了,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来了。

在延迟了1个多月后,特斯拉号称“载入史册”的发布会,终于姗姗来迟。

这场发布会,时长仅有20分钟,但马斯克还是拿出了一个重量级的新品——无人驾驶出租车。

无人驾驶出租车来袭,全球数千万的出租车司机是否面临着失业?无人驾驶技术,真的已经成熟到可以不用方向盘和刹车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特斯拉推无人驾驶出租车

无人驾驶技术说了这么久,实际上一点不新鲜,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搭载了一定程度的自动辅助驾驶技术,另外像萝卜快跑,今年也在网上引发了不少热议。

而这次马斯克带来Robotaxi,首先算的是经济账。

马斯克表示,现在美国的交通成本可能达到每英里1美元,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成本可能只有每英里0.2美元,哪怕加上税之后,每英里的运营成本也只有0.3到0.4美元。

与此同时,马斯克称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售价将低于3万美元,并且人们可以拥有很多辆,能像牧羊人管理羊群一样来管理自己的车队。

说白了,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更像是一种“赚钱工具”,人在家中躺,车子替你去跑出租的美梦,可能将要实现了。

另外与其他车辆不同的是,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还直接砍掉了方向盘和刹车,造型也延续了一贯的科幻风格。

与其称之为一辆出租车,倒不如将其视为特斯拉最新发布的概念车。

当然了,这辆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油门踏板,也没有后视镜的“另类出租车”,要想来到大家面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对此马斯克没有给出太准确的时间点,只说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投入生产,2027年正式上市。

未来已来?

坦白来说,特斯拉的Robotaxi确实很梦幻,但将其带到现实中却并不容易,马斯克至少还要解决两大难题。

首先是硬件生产问题。

自动驾驶技术看似新奇,但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产厂商,都已经布局多年了。

而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背后需要庞大的算力,这一切都依赖于新一代自动驾驶硬件AI 5的研发和量产。

AI 5的算力有多恐怖?

与现有的FSD HW4.0相比,AI 5的算力预计将提升10倍,也就是将达到5000TOPS,比英伟达下一代计算平台DRIVE Thor的单芯片算力(大约2000TOPS)还要高出不少。

所以也不怪马斯克没有给出准确的量产时间,因为就连他自己也很难说得清。

其次,相较于硬件问题,第2个问题要更棘手——监管法规的正式认可和批准。

特斯拉在国内本身就有非常大的争议,从刹车失灵到“哨兵模式”摄像头拍摄可能导致的泄密,这次特斯拉激进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如何获得公众信任是个大难题。

而且再退一步说,哪怕是在国外,直接去掉方向盘和刹车,对于这种激进的驾驶形式,大多数人同样难以接受。

今年3月份,美国汽车协会曾公布一份民调报告,数据显示高达66%的美国人对自动驾驶车辆感到“恐惧”,25%的美国人感到“不确定”,只有9%的受访民众选择“信任”。

可想而知,由于现实存在的公众信任、法规等问题,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要想来到我们身边,恐怕有一定的难度。

是产业替代,还是产业互补?

马斯克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落地,未来上千万的出租车、网约车司机该何去何从?到底是会形成产业替代,还是产业互补?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统计,截至8月31日,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729.5万本、车辆运输证310.1万本。

如果加上一部分“无证驾驶”的网约车司机,这个数字还要更多。

而且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有多地市发布网约车市场预警,网约车运力已经趋于饱和或者远超实际需求,提醒广大自由从业者谨慎从业。

现在无人驾驶出租车也要来,一众出租车、网约车司机难免会担心被“抢饭碗”。

事实上,今年5月底的时候,武汉萝卜快跑冲上热搜,就已经引发了一次关于该问题的争论。

相较于特斯拉,萝卜快跑在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条路上走得要远得多,目前在国内多个城市都已经开启了全无人驾驶运营。

而无论是萝卜快跑,还是特斯拉的Robotaxi,一旦真的全面铺开,正式落地,必将影响到数以千万计的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生计。

自动驾驶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产业替代已成必然。

但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也会形成一定的产业互补,在出租车、网约车行业,产生一种新的业态呢?

也不见得,以前是一个司机开一台车,从早跑到晚,以后可能是一个司机监管5台车,生产效率变相提高了。

与此同时,与无人驾驶出租车相关的洗车、维修、保养等行业,也会出现更多岗位,同样意味着新的机会。

只不过,关键在于个人是选择固步自封,还是选择张开双臂,迎接新的时代。

写在最后: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言:

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以至于在英美等国家,人们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

但显而易见,凯恩斯过于乐观了,每周工作15个小时,到底何时才能实现呢?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1 阅读:155

北向财经

简介:经济|金融 陪你提升商业思维,赚认知以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