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相声圈这几天可热闹了!八十八岁的李伯祥老先生刚收了四个徒弟,结果直播间里就有人拍桌子骂街。这事儿说起来真有意思,就跟咱老百姓家里老辈人办事被小年轻数落似的。您说这老艺术家收徒弟,本来是多喜庆的事啊,可这回收的徒弟没一个是正经说相声的,倒是有开公司的、当律师的、画画的,这不就捅了马蜂窝嘛!直播间里那个叫钱城的,说话跟机关枪似的。他说李老爷子这是"拜腕不拜门",话里话外透着股子酸劲儿。要我说啊,这就像咱们胡同口的老王头收干儿子,收了个开宝马的老板当干儿子,街坊四邻肯定得嚼舌根子。可话又说回来,现在这年头,老艺术家也是人,看病吃药哪样不要钱?前些日子听说李老爷子住院,一天光床位费就要八千,这要是没点经济来源,还真扛不住。相声行当的规矩以前可严着呢!记得我小时候在天桥看撂地演出,哪个徒弟不是跟着师父端茶倒水三五年才能拜师?现在倒好,有钱老板揣着支票本就能当相声传人。有个开火锅店的老板去年拜了某位老艺术家,转头就把自己火锅店招牌改成"相声传承老火锅",您说这不是拿传统文化当调料使嘛!
话又说回来,现在传统曲艺是真不容易。您去天津的茶馆瞅瞅,台上演员使尽浑身解数,台下观众还没服务员多。我认识个小年轻相声演员,白天送外卖晚上说相声,一个月挣得还没他送外卖多。这么看来,老艺术家收几个有钱徒弟,说不定还能给行业拉点赞助,您说是这个理儿不?直播间里那俩小子说话是冲了点,可有些话还真在理。他们说张寿臣老爷子那会儿谁敢乱收徒?现在倒好,就跟菜市场似的,有钱就能认师父。现在时代不同了,您看现在年轻人学相声的越来越少,倒是有钱人想沾点传统文化的边。前阵子听说有个地产商拜师后,愣是投资建了个相声主题公园,您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事让我想起小时候胡同里的刘大爷。老爷子是捏面人的,非得找个大学生当传人,说要有文化才能把老手艺传下去。结果人家大学生学了三个月就开直播卖面人,现在成了网红,反而把老手艺带火了。您说相声行当要是也能这么变通,说不定还能闯出新路子呢!说到底,相声毕竟是门手艺活。就像咱家里传下来的腌咸菜秘方,要是传给个开超市的老板,他转头给做成工业化生产,那味儿还能是原来的味儿吗?听说现在有些"企业家徒弟"在拜师后,直接把老艺人的名字注册成商标,这可真是把传统文化当生意经念了。
直播间里吵得热闹,可普通老百姓怎么看这事?我昨儿在菜市场问了几位大爷大妈。张大妈说:"人家老艺术家吃过的盐比咱们吃过的米都多,收徒弟肯定有他的道理。"李大爷却撇撇嘴:"要我说这就是老糊涂了,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坏!"您瞧,连街坊邻居都有不同看法呢!这事说到底,是传统和现实的碰撞。就像现在过年,年轻人抢电子红包,老人家非要包纸红包,您说哪个不对?相声行当要活下去,光靠老规矩肯定不行,可要是全向钱看,那魂儿就没了。听说天津现在有茶馆搞"新师徒制",企业家拜师得先给青年演员设奖学金,这法子倒是两全其美。
说到这儿,我倒想起个乐子事。前年有个山西煤老板拜了相声师父,非要在煤矿年会上说段《报菜名》,结果把"蒸羊羔"说成"真糟糕",把"烧花鸭"说成"烧化肥",台下工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您说这算不算歪打正着推广了相声?
玩笑归玩笑,正经说,老艺术家们也得给年轻人做个榜样。您想啊,要是郭德纲哪天收个不会说相声的网红当徒弟,那得闹多大风波?听说现在有些青年演员心里不平衡,私下嘀咕:"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不如人家老板一张名片好使。"
这事闹到最后,还得行业里自己拿个章程。就像咱们小区广场舞队,新来的要交二十块买音响电池,虽然钱不多,可规矩立在那儿。要是哪天来个开宝马的非要插队领舞,老姐妹们肯定不答应。相声行当是不是也该立个新规矩?比如非从业者拜师只能当"名誉弟子",这样既全了面子,又保了里子。
各位看官,您觉得这老艺术家收徒该不该讲究个门槛?是守着老规矩重要,还是先让行业活下去要紧?欢迎在底下留言唠唠。要是您身边也有这种传统手艺碰上新潮流的趣事,不妨说出来让大家乐呵乐呵。咱老百姓的智慧,说不定比那些个直播间里的吵闹更在理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