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生活,哪有样样顺心。所以,不和别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意义,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还要继续。”
短短几句话,道尽了世俗人生的真谛,世上诸般事,不要太较真,较真你就入局了。
恰如《红楼梦》中曹雪芹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首诗,涵盖了《红楼梦》的缘起,道尽了人生的荒诞,有多少读者在这红楼的人生况味中,勘破了作者满腹未言明的意味?
《红楼梦》更像一道谜题,每个人都在其中解出自己的谜底,但彻悟的又是怎么样的人生呢?
人生是个虚幻的谜题,不信,我们以书中的爱情主线为例。
人人都期望此生能圆满,但心中最难忘怀的,却反而是那些不圆满。
这就是人性。
得到了,就成了过眼云烟,没有得到的,反而成了心口的朱砂痣。
《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就是如此。
之所以流传深远,正因为它的悲剧性,结局生死两茫茫,此事古难全,所以才有了荡气回肠的缱绻,彻骨难忘的悲凉。
林黛玉就是个悲剧人设。
童年丧母,少年丧父,千里奔赴外祖母,有个青梅竹马的表哥,疼惜她的外祖母,又怎样?在世俗的婚姻面前,爱情只能遭遇滑铁卢,年纪轻轻就泪尽人亡,香消玉殒。
这个爱情悲剧其实并不耀眼,但作者巧妙注入的神话色彩,却让它超越了一般苦情戏的悲悲切切。
传说中,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化为神瑛侍者,于灵河岸边,三生石上,得遇绛珠草一枝。
石头想起自己的命运,有望补天,却无运补天,而这草守着仙境,却是凡胎,霎时同命相怜,遂每日都以甘露浇灌它,使它得以脱胎换骨,修成人形,成为绛珠仙子,二仙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修行之人,最讲究因果,但在仙界,没有情,如何了却因果?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了造劫历世的传说,成就了这段石头下凡的奇缘,而绛珠仙子也发愿以一生的泪水,还他这雨露之惠。
有了这段神话的加盟,石头投身于贾宝玉的命运中,绛珠仙子脱胎成了林黛玉,一段还泪的传说,给这段爱情悲歌,诠释了另一种圆满。
人世中的所有不完美,人世之外却可能是因果循环。
所谓玄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能传的是世上符合逻辑之事,意会中却可以有更多神妙的机宜。
人世沧桑,花开几度,万种悲凉,却在作者泄露的谜底前,霎时解惑出另一番意味。
所以,黛玉小时候,癞头和尚就批命,“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黛玉平安一生了,又如何还雨露之惠?
当跳出命运的轮盘,才发现,我们所期望的圆满,或许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圆满,人生其实无非因缘际会,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本身,也是一种圆满。
再看:
满纸荒唐言,
谁解其中味?
突然就明白作者那满腹牢骚、含而未吐的衷曲,在楼中人痴人一梦中,在我辈看官的亦痴亦迷中,恍悟,原来一切有定,无甚悲喜。
这时再来领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不是就有了些朦朦胧胧的开示,人生之事,无非真、假、有、无四个字,真正留下的唯有感受,都是自己意识的产物。
黛玉作为苦情戏的女主,她的心境,早已在《葬花吟》中明示过:
愿奴肋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世俗层面中的黛玉,整天在哭,为宝玉哭,为心事哭,为难全哭,黛玉的苦,苦在心灵,苦在无人理解,苦在压抑的时代,无望的爱情。但在精神层面,黛玉却是向往老庄,自在逍遥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
曹雪芹洋洋洒洒书写世间种种,但却道出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过都是凡尘经历,都是幻象,一干风流冤家都是了愿而已,别太较真,较真你就入局了。
人生如戏,入戏太深,只能做局中人,为难自己,苦着自己;要想出局,则要跳出戏中人的身份,站在另一个高度,才能旁观者清,得见另一番更广阔的天地。人生其实也是一叶障目,登泰山则小天下的。
《菜根谭》里说,世事如棋局,不着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才见真空。
破解人生的谜题,重在静观,不执才能不迷,破后才能有立。执迷和觉悟,人生两种思想状态,就看我们如何取舍,但意识中转变与否,却是悲欣两种不同的人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