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恐慌”做攻略,甚至有人戏称“做攻略=涨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机票和酒店价格波动剧烈,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困惑和无奈。
他们发现,刚和朋友讨论完旅行目的地,平台上的机票和酒店价格就悄然上涨。
更有甚者,同一趟航班、同一间酒店,不同时间预订价格差异巨大,甚至同行的朋友也可能因为预订时间的先后而买到不同价格的机票。
社交平台上,关于机票、酒店价格波动的吐槽和抱怨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骂机票专用贴”,用户们用“不去了!机票涨那么多!”等标准文案表达不满。
面对用户的质疑,OTA平台往往保持沉默,或者以“价格属于航司正常调控”为由进行解释,但这并未能平息用户的怒火,反而加剧了他们对平台“杀熟”的怀疑。
夹在用户和航司/酒店之间的OTA平台,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航司复杂的定价策略让OTA平台的产品经理们头疼不已。
一个舱位十多个价格,如何展示和排序?
优先展示低价,可能会引发因苛刻的退改政策而产生的投诉;优先展示高价,又可能吓跑用户,甚至被指责“杀熟”。
OTA平台左右为难,如同陷入了一个怪圈。
机票价格为何如此波动?
专家解释,这与舱位管理、动态定价等行业惯例有关。
舱位管理是指将飞机座位分区命名,不同字母代表不同的折扣比例和退改政策。
动态定价则是指根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价格、时间、季节、天气等因素调整价格。
此外,由于缓存机制的存在,用户在不同时间查询到的价格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下单时出现价格不一致的情况。
酒店价格的波动也受到类似因素的影响。
酒店收益管理部门会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价格日历,并参考年度活动、历史价格走势等因素进行调整。
代理商机制也导致同一酒店同一房型的价格出现差异。
“大数据杀熟”是困扰消费者的一大难题。
消费者普遍认为,平台会根据用户的购买意愿进行差异化定价,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OTA平台的盈利模式与“杀熟”动机存在根本冲突。
以机票为例,OTA平台主要通过收取固定手续费盈利,无论票价高低,手续费都是固定的。
因此,OTA平台缺乏“杀熟”的动机。
酒店业务也是如此,OTA平台主要依靠佣金收入,订单量是其核心命脉。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OTA平台通常会尽可能压低价格,而不是通过“杀熟”来提高利润。
对于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担忧,专家指出,很多人将价格波动等同于“杀熟”是一种误解。
跨平台共享数据存在技术难度,尤其是在国内民航数据上传至中航信系统的情况下,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几乎不可能。
此外,用户评论等数据在算法训练中也并不重要。
专家认为,算法的公开透明是大势所趋,相关部门应制定清晰的标准和法规,平台方和资源提供方也应主动作为,优化定价和销售策略,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信任。
面对价格波动和“杀熟”的疑虑,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旅行攻略的意义。
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攻略,最终却可能面临更高的价格,不如选择更加灵活的出行方式。
未来,随着行业监管的完善和平台服务的提升,价格波动和“杀熟”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让年轻人重新找回旅行的乐趣。
那么,您认为年轻人该如何应对旅行中的价格波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