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重庆巫溪县宁厂镇的李常权是三代贫农,可谓家徒四壁,儿子李贤惠20好几了还没能讨上老婆。
2008年的一天,李常权来到了两个女儿家里,张口就是一人五万元钱。
女儿们疑惑地问父亲借钱的用途,李常权坚定的吐出了两个字:拆家。
李常权说,有个“仙人”告诉自己,屋下面是一口聚宝盆,挖开以后是金山银山,女儿们都
以为父亲穷疯了,还摸了摸他的头。
李常权有些生气:“我没跟你们闹,是真的借钱,把房子扒了!”
就因为所谓的“神仙托梦”,好好地家说拆就拆,大家都觉得李常权这是着魔了,而且两个女儿的生活也不宽裕,根本凑不出来。
倔强的李常权索性赖在女儿家,也不吃不喝,用绝食来抗争。
最后,女儿们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让父亲拆家。
神仙托梦,不顾反对开挖房屋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往往白天心里牵挂什么,晚上就会梦见什么。
庄稼人李常权一辈子就守着那两亩三分地,积蓄甚微,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还得去邻居家借米,借粮。
眼见村里人都盖起了二层小楼,开上了四轮汽车,再看看自家连温饱都成问题,李常权自然是羡慕不已。”
2008年的某一天晚上,只吃了个半饱的李常权早早就上床睡了。
正睡得迷迷糊糊,他忽然听见耳边上有人喃喃低语,睁眼一看,有个仙风道骨、白发苍苍,身着古代服装的老翁站在他的床前。
李常权吓得浑身冒汗,那老翁自报家门,说是青城山上的神仙,具体名号,李常权也没听清。
而仙人接下来的话,改变了李常权一家的命运。
中的“仙人”说道:“这辈子,你吃得苦,受的罪够多了,也该转运了。你把屋底下挖开,有座金山银山。”
李常权当即反驳:“我要是把房子给挖塌了,可就造孽了!一家人往哪住啊!”
“不用管,你挖就行了。”
“挖多深?”
“不管多深不多深,你只管挖。”
听完“神仙”的这番话,李老汉醒了过来,他这才意识到原来刚才是个梦。
李常权就开始琢磨,要不要听“仙人”的话,在屋子里挖坑。
左思右想,他觉得自己不能苦一辈子,或许这就是上天给自己的机会。
李常权一宿未眠,天刚蒙蒙亮就把儿子李贤惠给喊了起来,把这个梦告诉了他。
李贤惠是读过书的,又加上此时还没睡醒,问父亲是不是穷到发癫了。
“你个瓜娃子,老子跟你说,你还不信!”说罢,李常权就沮丧的出去了。
尽管家人不支持,但李常权却把梦境当真了,他每天都惦记着在自家屋里挖宝的事,几近魔怔。
儿子不同意,就去找女儿。
起初,女婿们还听得津津有味,可当李常权提出借五万元的事,大家的脸色都变了。
“这个事风险太大,我们怎么帮忙?”、“要是弄不好,你再把房子挖塌了,去哪里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劝着李常权,李常权也明白,为了一个梦,就要花上几万元去挖家里的宅子,不论是谁都不会赞同。
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品质:坚持。
李常权深信,神仙不会骗自己,自家屋头下面一定有宝贝。
“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挖宝。”年近6旬的犟老汉竟然在女儿家“耍起无赖”。
大家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从银行取出定期,再向朋友们借了一圈,终于凑够了父亲需要的数目。
到账后,李常权马不停蹄的雇了几个壮劳力,对着屋里的水泥地就开挖。
村民们都觉得李常权已经走火入魔了,纷纷劝李贤惠带着他去城里的医院看看,还有人说他是精怪附体。
不过,李贤惠了解父亲的执拗性格,他一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认准的事即使撞个头破血流也要干成。
几个月过去了,李家的地下挖出了一个13米的大坑,可除了石头跟土以外,再无任何东西。
请来挖坑的壮劳力们也担心挖不出东西,老李会责备自己,纷纷跑光了。
李贤惠就劝父亲:“这下该死心了吧?赶紧再找些土来把坑给填上。”
“憨娃儿,你懂啥子!老子还就告诉你,只要老子有一口气在,就得继续挖坑。”李常权坚定地说道。
从此以后,李常权就自己拿着铁锨,一铲子一铲子的挖。
李贤惠是个孝顺的孩子,尽管他并不看好父亲的挖宝事业,可看着老汉一个人卖力气,实在是于心不忍。
而且,那个漆黑黑的大坑伸手不见五指,年过半百的李常权很容易出问题。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贤惠只能不情不愿的加入到父亲的挖宝队伍中。
都说上阵父子兵,在爷俩连续作战好几个月后,地底下竟然有了动静。
李贤惠一铲子下去,地下忽然涌起了一根两三米高的水柱,把李贤惠喷的满身都是。
李贤惠苦笑着说:“宝没找到,井倒是打成了!”
李贤惠整理完衣服,忽然发现,这水里面竟然夹杂着一些个头不大但活蹦乱跳的鱼。
这些鱼越来越多,不一会儿,竟然把坑底给填满了。
“爸,下面有鱼!”李贤惠赶忙上去向父亲汇报。
李常权说:“你休要哄我!哪有那么快,我不相信。”
李贤惠转身跑回坑底,捞来了满满一大桶的活鱼:“现在你该相信了吧!”
李常权满怀诧异的点了点头,李常权在家里挖出鱼泉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边了宁厂镇的各个角落。
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满怀好奇,纷纷来李常权家看鱼泉。
“没看过这种!真的好神奇!”;“我看到里边好多鱼哦!”;“这个鱼,比九寨沟的鱼还活泼,还要肥一点点!”看客们感叹道。
(二)挖坑挖出的横财
谚语云:“遇水则发,得水为财”,李常权就琢磨着赶紧把这些鱼变现。
李家父子先是在大坑里修建起了楼梯和护栏,以方便游人进出,接着又打通了鱼泉跟大宁河间的排水通道。
如此,鱼泉涌出来的鱼留在了家里,水则排进了大宁河。
李常权把自家变成了景点,还收起了门票。
从此,李常权的工作就从种地,变成了坐在家里数钱。
几乎每位游客都问老李:“这是什么鱼,这鱼到底能不能吃?”
李常权再次嗅到了商机,如果鱼泉里的是肉食鱼,那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于是,他提上一桶鱼,来到了镇子的饭店里,找了位熟识的厨师,请他试着做做。
这鱼是又肥又鲜,下锅煎的时候都不用放油,煲汤的情况下,不用放其它佐料,也是纯净的奶白色,所有尝过的,都是回味无穷。
李常权家的鱼肉质鲜美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求购之人络绎不绝。
大概每天都有四五百人上门买鱼,即使一人一斤,也有四五百斤,简直是供不应求。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高低,这鱼的价格也从最开始的二三十元,涨到一百多元一斤。
即使价格如此昂贵,卖鱼的生意却还是日复一日的爆火。
门票的收入外加卖鱼的收入来日入万元,简直易如反掌。
原先,李常权下地务农,再累也不抱怨,如今数着明晃晃的钞票,却让他叫苦不迭,毕竟,这钱来的太易又太多,数着数着手就抽筋了。
终于,李常权家从村里有名的贫苦户成为村里首富,渐渐地富裕起来。
老李新建了一座二层小楼,又给儿子买了汽车,一家人的日子肉眼可见的好转。
总之,守着鱼泉,就等同于守着印钞机。
李常权感叹道:“原来,神仙说的宝贝,就是这口泉眼。”
关于这鱼的身世和鱼泉的来历,李常权一直很好奇,于是,他求教于市里的渔业部门。
相关人员立刻在镇上展开走访,听老人们说,李家这样的鱼泉并非独一无二,清末民初之际,这样的鱼泉数不胜数。
只是,这鱼卖不上钱,又因为环境的转变,几乎所有的鱼泉都被掩埋了。
专家在抽样分析后得出结论,这鱼泉里的鱼学名为云南盘鮈鱼,重庆方言叫作“油桶子”。
云南盘鮈鱼通常生活在地下的暗河之中,以各种藻类为食。
重庆巫溪县属于喀斯特地貌,地下盘踞着很多的溶洞与暗河,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藻类,很适合云南盘鮈鱼的生长。
李常权在家里挖的坑,误打误撞的挖通了地下暗河,于是生活在暗河中的云南盘鮈鱼就游到了李家,给老李带来了财富。
所以,李常权只是单纯的运气好,与“神仙”托梦并无关系。
刚经营了不久,泉水竟然消失了,鱼自然也无影无踪。
李常权赶忙去询问专家,这才知道,原来是汛期过了。等到来年的三四月份,鱼又会回来的。
退而结网,来日方长
日子虽然越来越好,但李常权跟李贤惠的父子关系却有了裂痕。
李常权一怒之下收回了鱼泉的经营权,并且拒绝儿子进入鱼泉半步。
村里人都劝他:“你还能活多久?等你走了,这金山银山,不都是李贤惠的!当什么守财奴!”
李常权委屈地说:“哪里是我要独占鱼泉,是那个憨娃儿太气人了!”
李常权说,儿子的想法太多,自己难以理解,会败光了这好不容易得来的产业;李贤惠表示,父亲太犟,旁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矛盾的起因在于二人的经营理念不同,李常权认为,应该着手实现利润最大化,于是在汛期之时,把鱼泉都围了起来,不让盘鮈鱼流进河里,同时,又罩上了铁桶还造了水车,以增大排水量。
李贤惠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涸泽而渔,早晚会坐吃山空。
这个分歧让父子俩的矛盾越来越大,每次见面,说不上三五句话,就吵得不可开交。
李贤惠是读过书的:“老汉的这些做法是杀鸡取卵,不利于长期发展。自然界的东西,你不能过多的强求他。这里面只有这么多鱼,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随时来,随时来。就算是里面有几百万斤鱼,也早晚会有吃完的那天。”
对于儿子的劝阻,李常权是充耳不闻,结果引发了游客们的不满。
自从李常权装上铁桶后,游客们就再也见不到鱼儿们喷涌而出的景象,并且怀疑这鱼泉是人工制造的。
李贤惠看不下去,自作主张把铁桶拆除了,不料,这直接惹恼了父亲,李常权嚷嚷着要跟儿子分家。
正在气头上的李贤惠夺门而出,经过社区调解,父子俩才终于和好。
转眼又过了一年,不巧的是遇上了大旱,水位上不来,自然也就没有鱼。
看鱼、买鱼的人,趁兴而来,空手而归,李贤惠想到了一个办法:人工养殖。
说干就干,李贤惠找到了一个峡谷,其中水藻遍布,很适合盘鮈鱼生长,李贤惠想建造一座水库,把那里当成盘鮈鱼的培育基地。
奈何父亲不支持,他只能跟几个朋友合伙。
第一年,李贤惠没有经验,盘鮈鱼养的是不错,可还没等长成,竟然沿着河水跑了。
李贤惠总结教训,驻设了大量的围挡,又在水库边搭起了帐篷,日夜观察盘鮈鱼的动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贤惠创业的第二年,盘鮈鱼大丰收。
因为是人工培育,他把价格定在了50元一斤,比鱼泉出的要便宜一半。
见儿子的事业有了起色,李常权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的保守。
父子二人提出,合作经营,李贤惠培养的人工鱼,专门卖给饭店或者食堂;而李常权的鱼则卖给散客和游人。
父子二人相辅相成,干的是风生水起。
2023年,李贤惠投资建造的山庄正式营业。
靠着招牌的特色菜盘鮈鱼,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这山庄里不但能吃饭,还能住宿,并且可以亲自捞鱼,至于李常权,则早已退休,专门雇佣了工人打理鱼泉。
平日里,闲来无事他就去鱼泉转转,晚上再回儿子经营的山庄睡觉。
如今的李常权父子早已摆脱贫穷,而这一切,除了李常权的幸运,也少不了李贤惠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