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捕六十二天就被执行死刑,喊冤无人理会,十八年后才得以昭雪

谈天鉴夕朝 2024-09-14 18:10:43

1996年,十八岁的呼格吉勒图被捕仅仅六十二天,就被判处死刑。

他被押去刑场时还高喊“我没有杀人,我是冤枉的”。

但于事无补,执行死刑时,警察还对着呼格吉勒图补了一枪!

直到十八年后,当地法院又推翻了这一案子,称呼格吉勒图无罪!这桩案件是我国近三十年来最大的冤假错案之一!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草草的就判人死刑?这些导致冤假错案的人员得到了什么惩罚?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前途暗淡的警察队长

1978年,20岁的冯志明在消防部门入伍,开启了他的从警生涯。

三年后,他从军队转业到公安系统,展现出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打击犯罪的热情。

这种热情使他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即使在执行任务中受伤,也坚持不请假休息。

冯志明凭借其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工作态度,逐渐在公安系统中赢得了认可和信任。

他的勤奋没有被忽视,终于在1986年后得到了回报。

这一年,他开始攀登职业阶梯的更高层次,先后被任命为新城公安分局刑警队副队长和队长。

标志着他在公安系统中的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1988年,他负责侦办案件的一名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期间"意外触电身亡"。

这一严重事故对冯志明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外人看来,这次挫折犹如一记重锤,不仅粉碎了他多年来辛苦构建的职业基础,更似乎彻底封死了他在公安系统继续发展的可能。

此时的冯志明,仿佛站在了职业生涯的悬崖边缘,前途一片黯淡。

但他没想到,自己的机会来的这么快。

把人命当机会

1996年4月9日晚,警方接到了一起报案。

当天晚上,18岁的呼格吉勒图和他的工友闫峰像往常一样,准备前往工厂上夜班。

他们在前往工厂的路上无意中来到公厕附近,听见女厕里有一声微弱的求救声。

两人壮着胆子走进去,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一名年轻女子衣衫不整,已经一动不动了,显然已经遇害。

两人脸色唰儿一下变白了,恐惧和震惊写满了脸。

呼格吉勒图强装镇定,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报警的打算。

但闫峰惊恐地看着他,却害怕自己也被警察怀疑,毕竟当时正处于严打时期。

但呼格吉勒图坚定地说:“不报警才更可疑。我们是无辜的,没什么好怕的。”

尽管内心充满恐惧,两人还是鼓起勇气,向最近的治安亭跑去。

得知消息的警察迅速通知了同事,并带着两人返回案发现场。

随后的几个小时里,案发现场被封锁,大批警察涌入调查。呼格吉勒图和闫峰被带到警局接受询问。

负责侦办这起案件的正是冯志明。

这起案件十分恶劣,所以社会关注度非常强,冯志明知道如果自己能短时间把案件破了,那么自己的晋升之路就有希望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就意味着,这起案件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审判。

两人被带到警局之后,在冯志明的授意下,负责侦破案件的警察问话的语气逐渐变得严厉。

"你们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出现在案发现场?"

"你们之间有没有分开的时候?"

"你们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

问题一个接一个,呼格吉勒图和闫峰努力回答着每一个问题,希望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噩梦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呼格吉勒图被单独带走审讯。

"为什么你的鞋印会出现在现场?为什么你会知道死者的具体位置?"

呼格吉勒图不止一次的为自己辩解称自己是听到了公厕里传来的呼喊声才过去的。

他不断重复着自己的清白,但似乎没人相信他。

与此同时,闫峰也在另一个房间接受审讯。

与呼格不同的是,他的被询问的问题集中在“呼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平时有没有对女同志不尊重”、“他看没看过黄色录像带”。

日复一日,呼格吉勒图和闫峰被反复审讯。疲惫、恐惧和压力让他们几近崩溃。

这个夜晚,成了呼格吉勒图生命中最黑暗的起点。

拿到“口供” “侦破”案件升职

在此之后呼格吉勒图遭受了长时间的高压审讯。

据后来的调查显示,警方采用了多种不当手段来迫使呼格吉勒图认罪。

他们禁止呼格吉勒图上厕所,长时间不给他食物和水,甚至对他进行人身威胁和身体虐待。

在这种极端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下,呼格吉勒图最终屈服于警方的要求,给出了冯志明想要的“答案”。

而这份在极端情况下产生的口供,成为了后来定罪的关键"证据"。

命案中,除了口供最重要的还是证据。

警方声称从呼格吉勒图的指甲缝中提取到了与受害者吻合的DNA,但这一关键证据的采集、保存和检测过程都存在疑点。

首先,受害人是被奸杀的,但是当时警方在调查的时候仅仅检验了死者的DNA,却没有检验死者体内的精液。

整个检验过程漏洞百出,极其不符合规范。

除了DNA证据,案件中的其他物证也存在问题。受害者的衣物和其他个人物品的处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导致了重要证据的丢失。

一位当时的警员回忆说:“冯队长告诉我们,这个案子必须尽快破掉。他说,‘就是这小子干的,你们别给我找其他嫌疑人了。’这种态度让我们不敢提出任何质疑。”

在警方完成初步调查后,检察院迅速对呼格吉勒图提起公诉。法院在收到起诉书后,立即安排了开庭审理。

整个审理过程格外简单,在这种快速审判的氛围下,呼格吉勒图很快被判处死刑。

法庭主要依据了呼格吉勒图的"口供"和警方提供的DNA证据。

判决结果出来后,呼格吉勒图及其家人立即提出上诉。

然而,上诉法院似乎并未对原审判决进行实质性审查,也没有重新调查案件关键证据。

在极短的时间内,上诉法院就驳回了呼格吉勒图的上诉请求,维持了原判。

更令人震惊的是,从案件立案到执行死刑,整个过程仅用了62天。

呼格被执行枪决之后,各大报纸都在歌颂着这个案件侦破神速,已经无人在意被冤屈的亡魂。

而这起案件的负责人冯志明因为"破获"了这起案件,荣获了集体二等功。

这个奖励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上升的重要助力。在此后的岁月里,冯志明步步高升。

直到2012年,他终于登上了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的位置。

真正的凶手落网

但呼格吉勒图案的悲剧并未随着死刑的执行而结束。

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儿子是个强奸杀人犯。

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的善良,面对法院的判决,他们申诉无门,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上访。

每一次上访,他们都带着厚厚的申诉材料,里面详细记录了案件中的种种疑点和不合理之处。

然而,他们的努力从未得到回应。

他们四处奔波,寻求法律援助,希望能找到新的证据来证明儿子的清白。

他们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也引起了一些媒体和法律工作者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个案件的公正性。

就在呼格吉勒图家属不懈努力的同时,案件的真相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浮出水面。

2005年,一个名叫赵志红的连环杀人犯在内蒙古落网。

这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却成为了揭开呼格吉勒图案真相的关键转折点。

在接受审讯时,赵志红承认了多起杀人案,同时,他还供认了"4·9女尸案"就是自己犯下的。

赵志红的供述详细而具体,这些信息与案件的客观证据高度吻合。他的供述中提到的一些细节,恰恰是当年警方在调查中忽视或误解的关键点。

并且他称4·9女尸案是他犯下的第一起案件,正是因为那次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才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这句话让人心惊胆寒,立即引起了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随即展开了对赵志红供述的深入调查和核实。

通过对比案件现场遗留的物证,以及重新分析当年的法医鉴定结果,调查人员逐步确认了赵志红才是真正的凶手。

应得的下场

2007年,这个沉寂多年的案件终于被媒体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报道激起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呼声,也为案件的重新调查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随着舆论压力的增加,法院于2014年12月正式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

案件翻案后,随之而来的是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

共有27名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或法律制裁。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当初案件专案组组长冯志明的命运。

冯志明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调查显示,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涉案金额巨大。最终,法院对冯志明作出了18年有期徒刑的判决。

在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后,国家对其家人进行了赔偿。包括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总额达到了210万元。

当司法系统出现偏差,不仅会造成无辜者蒙冤,更会动摇公众对法律的信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案例同时凸显了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法治不仅仅是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呼格吉勒图案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反映了当时法治建设的不足。

只有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法律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参考资料:

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141216 18年后的再审

人民网——媒体报道呼格吉勒图案笔录:公安局的人不让我解手

人民网——媒体报道呼格吉勒图案笔录:公安局的人不让我解手

搜狐网——《呼案亲历者闫峰:如果一切可以重来》

人民网——《媒体报道呼格吉勒案笔录:公安局的人不让我解手》

京华日报——《呼格案正式开审 专家:提起再审基本上是要改判》

0 阅读:19

谈天鉴夕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