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根民从小就知道,做茶是个辛苦活。
小时候到了做茶的季节,他一大早起来帮着父母摘一小时茶叶才赶去上学。放学回家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帮着爸妈挑拣茶叶,在茶房里一待就是大半夜。年纪小经不住熬夜,方根民就抓几片茶叶在嘴里嚼着提神。
正式开始学艺时,方根民才十三岁,因为身量不够高,还得站在凳子上炒茶。翻炒技术不熟练时,炒茶的手被滚烫的铁锅烫出水泡也是常有的事。
少年学艺时吃了多少苦头,如今年过花甲的方根民已经很少提起。在深夜的抖音直播间里,他热衷于讲述的是不同工艺的茶叶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风味,以及为何要执着于寻找生长于高海拔山区的古茶树。
这些古茶树在 800-1500 米海拔以上的山区兀自生长,在很长的时间里乏人问津。“我们这里传统是做绿茶的,但高山茶的叶片没有台地茶绿,外表不好看,采摘成本又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荒掉了。”
说起这些老茶树曾经遭受的冷遇,方根民有许多故事可讲,他将这些未经除草剂和农药的污染的高山茶树产出制作而成的茶叶称为“种子茶”,也正是这些老茶树,在云雾缭绕间保留了茶叶更多的风味物质。
走出婺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古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这句自明清时期起流传于徽州地区的古谚,形象地叙写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从商风俗,那时大量中原人口因避战乱涌入徽州,这里“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稀缺,许多徽州人在十几岁时就外出当学徒,谋求生计,走上经商的道路。“无徽不成镇”的俗语,则讲述着徽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方根民的老家在婺源县秋口镇,也属于古徽州地区。1993 年国家对茶叶取消“统购统销”,将茶产业全部放开。跟父亲学会了制茶手艺的方根民也踏上了“往外一丢”的旅途,到深圳、广州经营茶业。
当时,产自安溪地区的铁观音是市场上最热门的茶叶品种。那时市场上的铁观音最贵能卖到七八千元一斤,便宜的也至少要卖到两三千元一斤,在“茶王赛”夺魁的“茶王”,甚至拍卖到十几万元一斤。方根民一路追到安溪的茶叶产区,发现这里的一亩茶园能产出几百斤干茶,而婺源的茶山,一亩茶园的产量只是安溪的几十分之一,铁观音的售价又是婺源绿茶的几十倍,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深深触动了从婺源茶山里走出来的青年方根民。
“外面的铁观音卖这么高,我们的茶(卖)这么低,茶农哪儿有饭吃?”也是从那时起,方根民心里就种下了复兴婺源绿茶的念头。
回到茶山之所以是“复兴”,是因为婺源绿茶本身悠远、辉煌的历史。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录了婺源作为茶叶主要产地,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敦煌石窟王敷变文《茶酒论》中则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到了清代,婺源的茶大量远销海外,被称作是“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民国四年(1915 年),婺源绿茶的多个品种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分获奖牌。
婺源为怀玉山脉和黄山山脉所环抱,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正适合茶树生长。茶树饱受云雾的滋润,芽叶厚嫩柔软,制成的绿茶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优点。
方根民承袭自父辈的“大方茶”制茶工艺,则可以上溯至明代隆庆年间,距今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大方茶扁平匀齐、挺秀光滑,可以说是扁形茶的鼻祖,多年来备受人们推崇的龙井茶也是吸取大方炒制技术发展而来。
1998 年年底,作为婺源县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积累了资金与销售渠道的方根民返回家乡婺源,开始将祖上传承下来的技术运用到实际操作之中,誓要将婺源优质的茶叶打出品牌来。
一片鲜叶,做出六大类茶回到父辈传下来的茶厂,方根民注册了商标“丫玉”,从此开始了与家乡茶农共进退的二十多年。“丫玉”意为嫩芽,得名自顶级大方茶“一芽一叶”的形态。
方根民尝试设备创新,将“摇青”“揉捻”“萎凋”等古法技艺一一沉淀为标准化操作,结合现代控光、控温、控湿、控风、控氧、控力、控速、控时这自创的“八控”技术,他不断改良、提升茶叶设备的技能。
进入 21 世纪,曾深深触动过方根民的“铁观音热”已经退去,普洱茶、岩茶则循着相似的路径,被炒出天价,市场上对茶叶种类的需求则在这些年里逐渐多元化。茶仍是好茶,但市场会绿茶的需求似乎却日渐萎缩,面对这样的“危机”,方根民在茶厂的车间里不断探索着,如何用婺源的茶叶制作出不同种类的茶。
“很多专家讲我们这边做不了,讲我们这边只能做绿茶。我就不服。”方根民回忆起那段屡败屡战的漫长时光,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想我们的茶复兴,必须要解决口感问题,香气要好,口感要好,客户愿意花钱去买,才有后续的养生等各种功能跟上。”
有一次他尝试了许久都无法“叫醒”茶叶的香味,有些生气,拍打了几次茶叶,竟然激发出茶叶前所未有的香气。沿着这条路径,他研发出一台小型机器,专门以物理撞击的方式做“细胞破壁”,从而“叫醒”茶叶内蕴藏的芳香。
然而这还不够,摆在方根民面前的难题,本质上是要在颜色、汤色、香味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如何在颜色绿、汤色清的参数达标之时,同时守住茶的香味,已有的工艺根本无法解决。“人家乔木的叶子做得茶,泡十多泡还香,我们(做的茶)泡三泡就不香了,那肯定不行。”在许多年里,方根民就在和这香味“死磕”。
大方茶传到方根民这里是第三十六代,工艺传承下来,也经历了多次迭代,而高温炒制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步骤,而工艺的最终突破就来自于温度的变化。
后来,方根民受到一款包装里的锁鲜食品蔬菜的启发,尝试在摄氏零下 110 度的温度下制作绿茶,从而剔除茶叶的杂味。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解决了婺源茶叶久泡失味的问题,在最近一次迭代工艺后,丫玉茶能在二十余泡后仍然保持颜色鲜绿、散发植物芳香,在与乌龙茶、红茶等竞争之时,亦有一争之力。
这也令婺源绿茶能够成为其他五大茶类的基茶。同样一片鲜叶,就可以按照发酵程度,做成白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等。
婺源的茶叶因此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方根民看来,非遗手艺的传承,不是要一板一眼地将制茶流程的每个环节一一复制,而是要持续地发展、创新,毕竟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让手艺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而不仅仅是为了手艺本身。
在北纬 30 度制茶 回归茶饮本质尽管方根民常说制茶的好坏,工艺占 70%、原料只占 30%,但是要突破产品的瓶颈,原料的瓶颈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他开始在与婺源纬度相近的茶叶产区,寻访那些长期被人遗忘的高山茶树。翻山越岭不是最大的困难,如何将这些茶树养护回能够稳定产茶的状态,让它们恢复活力,是过去十年中方根民一直坚持的事。他将这些未经除草剂和农药的污染的高山茶树产出制作而成的茶叶称为“种子茶”。
让这些回归茶叶本质的“种子茶”产品为人所知,并不是容易的事。
酒香也怕巷子深,制茶工艺一次次迭代,但若是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投入都将打水漂。长期以来,茶叶销售“唯产地论”的思维定式没有改变,即使丫玉的代理商遍布全国,方根民想提高家乡茶农收入的夙愿,还是很难实现。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茶叶的销路亟需破局之法。
转机来自直播电商,确切地说是抖音直播间。
2020 年,交通不畅导致许多经销商无法继续进货,方根民看到直播电商的机会,决定让学市场营销的儿子方维试着做做看。“我自己也看抖音,边催着儿子赶快去研究。”方根民回忆道。
他们从经销商经营的几十种产品中选出几种,在直播间销售。年轻的方维自己摸索出一套运营直播间的方法论,像他们这样粉丝量较小的号,就避开大主播的流量高峰,在抖音@茶博府茶业 的直播间,他们常常在深夜十点半以后开播,再用长达五六个小时的直播时长,慢慢积累粉丝。
从 0 粉开始,方维越做越顺手,粉丝积累到两万多,方根民也加入了直播间,父子俩接力直播,一点一点积累口碑。2020年10月23日,抖音电商正式推出“看见手艺计划”,该计划发挥平台内容、流量和技术优势,像方根民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在官方的资源支持之下,也乘上东风,获得了新的发展。
在直播间,传统技艺融入新时代到了2021 年6月,在抖音上开播一年多以后,方根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销售完全转到抖音。
那些年线下经销商普遍经营困难,促使他最终下定了决心,而当时在直播间里与茶友的直接交流,来自回购粉丝的认可,才是真正促使他以五十高龄,成为一名抖音电商主播的真正原因。
抖音的用户规模庞大,有人买茶只认特定的产地,自然也有人愿意在老匠人的直播间下一单,买上一罐“种子茶”回去试试。方根民坚信,产品自身会说话。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不计成本做品宣”,都落实在直播间常换常新的链接里。许多粉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一份回去,就变成直播间的常客,“老匠人放什么茶,都是福利。”
粉丝积累到五十万,抖音@茶博府茶业 的直播间花了近四年的时间,如今,方根民团队也开通了抖音@丫玉茶叶旗舰店 推介茶大方茶。于方根民来说,卖茶的过程也是输出婺源茶文化和制茶理念的过程。抖音店铺“丫玉茶叶旗舰店”已经售出超 70 万单茶叶。
对于抖音平台,方根民最常说的一个词是“珍惜”。
“我为什么珍惜抖音?经过大平台的内容输出,老祖宗留下的种子茶能够传承下去,分布在八个省的好茶之乡,经过我的直播,种子茶都能复兴,也有越来越多人知道并理解我的理念,我当然要珍惜这个平台。”他说,“在抖音,我做我自己的代言,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这是比赚了多少钱都开心的。”
最近,各个茶叶产区的新茶次第到了采摘季节,茶人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方根民的“种子茶”比生长在较低海拔的茶树采摘时机要晚上 2-3 周,新茶上市,自然也晚于许多同行。
停播一个月再开播,已经是清明前后。方根民将刚完成制作流程的芽茶拿到直播间展示,更与素未谋面的茶友们分享,今年的气候条件对于茶农来说是最好的年份,语气中难掩欣喜与自豪:“做出来的茶特别香、特别甜,那种香气与回甘无法用语言形容。”
手艺人的这份自信,来自对产品的多年耕耘,也离不开平台的支持。
进入 2025 年,抖音“看见手艺计划”与“抖音非遗计划”联合,持续为像方根民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提供扶持,帮助他们掌握短视频和直播技能,创作优质内容,提升运营能力,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机会,促进传统手艺人在抖音上健康发展与成长。
传统技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了当下这个时代,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也因为直播电商有了新的方法。
饮茶一事,可俗可雅,可繁可简。可以“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亦可“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方根民如今最常饮茶的时候,就是在直播间里,随着一泡接一泡续水,将与茶有关的林林总总都娓娓道来。
婺源这方水土滋润出的独特风味,加上制茶匠人的技艺传承与发扬,共同造就了方根民直播间里那份茶友与茶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也令缕缕茶香借助着新兴平台的力量,飘向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