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吴国破楚只需三万,秦国灭楚却需六十万?原因很简单!

浅浅地看下历史吧 2025-04-27 01:55:59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率吴国大军,联合唐、蔡两国的力量,以孙武为将,采用灵活的战术和战略,对楚国发动进攻。

三万吴军连战连胜,消灭了楚军主要军事力量,接着长驱直入,攻破了楚国国都,楚王带着妹妹狼狈逃走。

从那一刻起,楚国看着疆域广大,但始终给人一种不过尔尔的感觉。

然而,两百多年后,秦王嬴政坐在咸阳宫内,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何他给了李信足足二十万兵马,却为何依旧拿不下一个已经虚弱不堪的楚国?

为何像王翦这样的老牌名将,始终坚持要给够六十万兵马,才能够灭楚呢?

两百多年前,三万吴军就可以做到轻松破楚;而两百多年后,六十万秦军方才勉强灭掉楚国。

难道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军,还比不过经过孙武改革后的吴军吗?

针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吴国破楚只为争霸,秦国攻楚志在灭国。

争霸与灭国之间,看似差距不大,实则天壤之别!

春秋时期的战争通常都是以争霸为主,输的一方面,通常不会丢失太多的土地,只需要认赢得一方为老大就可以了!

吴国破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占有楚国的土地,而是为了报仇和争霸。

所以,吴军在成功攻破楚国国都之后,便果断撤军,不再做过多的停留。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通常都是以攻城略地为之,输的一方通常需要割让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给赢的一方,一旦割无可割的时候,整个国家就会被灭掉。

秦国攻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楚国俯首认秦国做老大,而是奔着灭掉楚国整个国家去。

自古以来,争霸容易,灭国难;破都容易,统治难!

这样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比如在二战时期的是,日军很顺利地就攻破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始计算,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结束,前后不过只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

如果这时候日军果断见好就收,将军队撤离回本土和满洲的话,那么这场战争就基本上以日本大获全胜而告终。

然而,那时候的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争霸,而是奔着灭掉整个中国来的。

而接下来,日本人就清楚地认识到,什么叫做破都容易,灭国难了!

前期连战连胜的日军,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花费八年的时间,都没能够吞掉整个中国,反被彻底扫地出门,所抢占来的领土全都吐了出来。

同理可得,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他们在前期的时候,都能够做到十分顺利地攻破阿富汗的首都。然而,当他们想要尝试治理消化的,却被无穷无尽的游击战打得灰头土脸。

除了争霸与灭国难度天差地别这一客观原因外,春秋时期的吴国之所以能够做到仅用三万人便攻破楚都,是因为这三万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而且主要依赖战术突袭。

而战国时期,秦国所出动的六十万大军中,恐怕包含有不少后勤兵员,而且主要以攻城略地为主。

所以,吴国破楚和秦国灭楚,本质上不是三万人同六十万人之间的差距,而是争霸与灭国之间的差距,破都与统治之间的差距。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