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新军衔体制下,共分为两种衔级,一种是三等十级的军官军衔,一种是四等九级的士兵军衔,武警警官警衔和士兵警衔与解放军的衔级保持一致。
其中军官军衔包含上将、中将、少将组成的将官衔;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组成的校官衔;上尉、中尉、少尉组成的尉官衔。士兵军衔包含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组成的高级军士衔;一级上士、二级上士组成的中级军士衔;中士、下士组成的初级军士衔;上等兵、义务兵组成的士兵衔。
由此可见,士兵的最高级军衔就是一级军士长,我们俗称为“兵王”,军官的最高级军衔就是上将。
作为士兵和军官的“天花板”,那么兵王和上将,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谁最难晋升?
首先,从属性的角度看,兵王和上将有兵和官的区别。无论是一级军士长,还是二级军士长,或者是下士,美其名曰有一个好听的称呼,叫“士官”,可以理解为“士兵中的长官”,但士官归根结底还是兵的一种,官方名称为“志愿兵”,相对于列兵、二等兵这类义务兵来说,志愿兵服役年限较长一点,拿的是工资而不是津贴。
而上将属于军官中的高级领导,非兵王所能比拟的,就算是刚从军校毕业来到一线部队任职的尉官排长,或者基层连长,在兵王面前照样属于官和兵的关系,这从军服的标识上就能看得出来。上至上将、下至少尉,他们穿着的军服、军帽样式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体现级别的军衔和胸前的功勋表;而一级军士长的兵王和刚入伍的新兵,他们穿着的军服、军帽样式也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体现级别的士兵军衔。
其次,从职能的角度看,兵王和上将有做事和管事的区别。在下士、中士这类初级军士中,多为指挥管理类士官,主要承担基层部队的带兵、管兵职能,但是上升到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这类的高级军士,基本就不再是指挥类士官了,而是属于技术类士官,在某一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比如会修坦克、会做饭、会开车等等,主要承担部队的日常保障和年轻战士的传帮带职能。
在将官中,尽管也存在专业技术类将军,最高军衔是中将,但很少能被授予,多为专业技术少将,比如海军工程大学科研部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马伟明将军,就是海军专业技术少将衔。而上将不会是钻研技术的技术类将军,主要承担领导管理职能,像战区司令、军种司令、国防大学校长……
简单来说就是,上将属于管事的,兵王属于做事的,职责方向不同。
最后,从服役的角度看,兵王和上将有兵役时间长和短的区别。我军的军士实行分级服现役制度,当义务兵性质的二等兵服役即将结束时,不想退役可以选择留队,从义务兵转为志愿兵,即从二等兵转为下士,至于说服志愿兵的期限是多少年,这得从改为志愿兵之日算起,至少是3年,一般不超过30年,年龄不超过55岁,就得退休。
按照士兵服役条例的规定,初级军士最高服役期是6年,中级军士最高服役期是8年,高级军士可以服现役14年以上。具体到每一个级别的服役时间,即下士服役3年,中士服役3年,二级上士服役4年,一级上士服役4年,三级军士长服役4年,二级军士长服役4年,一级军士长服役6年,再加上2年的义务兵服役期,刚好30年。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号称兵王的一级军士长服役时间达到30年了,就会过上退休生活,此时可能还不到花甲之年。但个别兵王经过组织审批,会延长服役几年,比如南部战区陆军某部的船艇机电兵吴淑鸿,被战友称为“船艇神医”,在一级军士长服役期到后,他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多服役了4年。
相比兵王30年服役期,55岁到龄退休,上将服役时间更长一些。按照规定,五大战区司令、武警和解放军的各军种部队的军政主官这类战区级上将,65岁是最高服役年限,就得退休,服役时间多在40年以上,比如南部战区司令员袁誉柏上将,65岁卸任退休的,服役长达45年;如果是军委委员级上将,最高服役年限不定,但肯定超高65岁,服役时间也会达到50年左右,比如兼任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的军委委员李作成上将,70岁卸任退休的,服役了53年,比兵王最高服役年限还多出23年时间;如果是军委副主席级上将,相对军委委员级上将的服役年限又长一点,如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上将,73岁退役的,服役了57年。
可见上将还是比兵王的服役时间更长一些,当然也比兵王更难晋升。
毕竟全军所设置的现役上将岗位只有区区二三十个,而兵王所能就职的岗位遍布全军,包括海军、陆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让兵王拥有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
比如海军航空兵某场站的炊事班班长徐朝旭,当了30年兵都在和锅碗瓢盆打交道,成为“火头军”界别的兵王。当做饭的炊事员都能成长为兵王的时候,那么全军那些驾驶员、通信员、雷达兵、装备维修兵、运输兵、档案兵等专业士兵,都有机会晋升为兵王。
火箭军曾在2018年一次性晋升了106位自训练发射、国防施工、作战保障各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军士为一级军士长,这还是只是一个军种一年中晋升的兵王,可见全军的兵王数量该有多少。
所以,兵王数量比上将数量多,就意味着他相对于上将更容易晋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