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既然想赚我们女孩的钱,能不能尊重我们一下?
前两天,国产美妆品牌花洛莉亚陷入了“辱女广告”的风波。
你没看错,一个主要卖给女性的品牌,做出来的产品涉嫌侮辱女性,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被指责的是他们家出的一款新品唇蜜,设计和宣传存在擦边嫌疑。
第一个点,唇蜜的刷头形似男性某器官。
看到这肯定会有一些人说:太疑神疑鬼了吧?心脏的人看什么都脏。
真的是这样吗?
从网友晒出的真实产品图来看,刷头确实就是一个扁扁的爱心,形状很正常。
但在他们家出的宣传图里,特别是挤出唇膏液体,把刷头P得比实际更圆润......这真的不是故意的吗?
如果这些还觉得是正常,
那这个特写的倒影,这个文案,很难不让人怀疑别有所指。
第二个点,口红色号的命名。
有人说是对应了瓶身的图案,小居居的色号印着小猪图案,neinei的色号印着牛奶图案,看起来是命名的“巧思”,
但单就看这种名字,怎么算对劲呢。
第三个点,宣传海报“软S情”暗示。
这一点是最难辨别的一点。该唇蜜的产品定位是少女感,所以短裙、双马尾、蕾丝、蝴蝶结,这些少女元素的出现确实能算是合理之内。
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的,是少女模特摆弄的一些想入非非的姿势。
双膝跪地,手臂举起似“捆绑”。
站立的时候,裙子短到直接走光。
请问,少女感一定要这么体现吗?
还有唇蜜的试色。
你见过涂在手指上做试色的么?
也不只有网友觉得不对劲。有网友发到某书吐槽,连官方都判定了违规。
如若说以上都是女孩们的过度解读,那就用另一群体的反应来说话。
可以说,这种宣传图随便发给哪个成年男生,都很难不往那方面想。
(来源:某书网友的分享)
写到这,我困惑了:这个品牌迎合的到底是谁?
当然了,非要说是广告创意、无心之“擦”来解释以上所有,反正硬说也能说得过去。
关于这件事的讨论,评论区爆发了一场关于“过度敏感”和“过度钝感”的battle大战。
一边人认为,“不能太过钝感”,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必然有不对劲的地方。
另一边人认为,“没必要太过敏感”,不往那方面想根本不会觉得有啥。
两边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
所以这场口舌之争要怪消费者观念不同吗?
个人的看法是,作为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当一个产品引起这么大争议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不合格的了。
要知道,一个品牌做一个产品,从策划,到设计,到上市,到营销,中间要经过多少人,多少审核。
在这套流程里,就没有一个环节有人发现问题,规避风险,这是可能的吗?
除非,有意而为之。
擦模糊的边,既不会真踩了红线,又能抓住流量密码获利。何其诡诈。
况且,花洛莉亚的受众大多是学生党。
向大批未成年和刚成年的消费者输出这种擦边文化,心有多黑?
如果消费者、舆情对此还无底线纵容,不敢想以后有多少品牌会效仿。
然而事实是,中国女性苦恶臭广告久矣。
它,审判女性。
某方便面出了一张视力表,把女性当成商品一样划分成三六九等。
它,歧视女性。
某内衣品牌找某明星带货,宣传文案是“轻松躺赢职场的装备”,侮辱所有职场女性。
它,丑化女性。
某卸妆湿巾的广告短视频,用美女卸妆后吓跑歹徒这种自以为幽默的剧情,丑化女性,美化犯罪。
它,制造女性焦虑。
某整容广告,大喊“女人美了,才完整”,满屏男凝味的傲慢和偏见。
......
广告是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连这其中宣传的冒犯女性的内容都数不胜数,何谈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CK的创意总监巴杰曾提出判断广告是否侮辱女性的标准:
1.女性在其中是否有选择或话语权;2.女性呈现的形象是否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3.女性是否只被当成身体的某个部位,而非独立完整个体;4.换位思考,想想是否能接受自己或姐妹、母亲、女儿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
可以看得出来,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女性的自我感受。
对于因为别人的质疑而容易怀疑自我感受的这样一群人,我想分享一位网友的故事:
小时候遇到“不经意”碰到自己胸部的男老师,犹豫是不是自己多心了。
妈妈对她说:男老师不想碰到你,他会有无数机会避险。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要不吝用最坏的结果揣度对方,因为正常是会极力避免擦边球的。
同理。
做品牌做营销本可以有一万种方式呈现自己的产品,但它却偏要用模糊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让人误会,
那消费者也可以不吝用最坏的结果去揣度它的用意。
让人感到悲愤的是,每次品牌广告塌房的结果好像都不太严重。
无非是发一个道歉声明,然后悄悄收尾。过了几天,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如果是反对的声量还不够,
那我希望大家能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人来抵制这些对女性充满恶意的广告——
不是为了得到优待,只是为了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