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医里有着很多学派,比如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刘完素的“寒凉派”、李东垣的“脾胃派”、张从正的“攻邪派”以及朱丹溪的“养阴派”,而除此之外,清末时期,有一位四川名医郑钦安也创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不同于前面几个派别体系,此流派更注重我们体内的阳气,因此又称扶阳派,虽然这个医学流派的创立时间比较晚,但对我们的现代中医学发展,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火神派”有着自己的“镇派之宝”,那就是中药材附子,在“火神派”的每一个药方中,几乎都会使用到它,因此,附子也就成为了“火神派”补火助阳的第一要药,若是医者能将附子运用到极致,那么在治疗和缓解病症方面,都会上升一个新高度。
不过,对中药材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附子是有毒性的,但附子的毒性就正是它的偏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偏性,才能使其在治疗病症方面发挥独特之效。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人们对附子的使用都是经过炮制的,一是通过甘草浸泡来降低附子的毒性,二是与生姜、干姜配伍,来缓解附子中所含有的毒性,所以,大家会发现,其实在很多的药方中,都会添加生姜或干姜,并以此来保证药方的安全性。另外,附子久煎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一般需要煮沸2小时以上,以口尝药汤不麻口为度。
附子其实就是乌头的子根,乌头也是跟附子具有差不多药性的中药材,不过,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乌头是原种。中医学认为,附子药性为大辛大热,归入心、肾、脾经,而关于附子的功效,用张锡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补助元阳的主药”,附子能升能降,既能往里走,也可以往外散,只要是因寒证所引起的病邪,附子都能很好地化掉,无论是在筋骨、还是在脏腑,附子都可以散寒温通,同时,附子又可以收敛,诸如阳气暴脱这类危重的病症,附子也能够敛汗止汗。
附子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可以将阳气、热能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更是将附子的使用运用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一是配以滋阴的药材,大量的滋阴药里添加一点中药附子,就能起到滋阴暖阳的作用;
另一个就是和干姜配伍,利用干姜来增强附子的药性,比如大名鼎鼎的四逆汤,用于治疗亡阳证,其中,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对于阳虚患者而言,附子绝对是首选的药材,而我们平时所说的阳虚,其实就是指体内的阳气相对少了一点,但还不至于到暴脱的地步,这个时候,用附子配伍一些阴柔的药材或就能缓解;而若是体内的寒水太多,此时就可以将附子配伍一些利水药,比如白术、茯苓、生姜、芍药等,而这就成为了《伤寒论》中大名鼎鼎的真武汤;
此外,若患者达到了暴脱的地步,那么就可以将附子和人参同用,人参和附子都是回阳救逆的神药,人参能够大补元气,补气止汗,附子则可以给全身输送阳气,防止阳气继续往外走。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