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的父亲是司马昭。司马炎毒死自己的父亲,主要来自野史之说,其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在继承人问题上司马昭倾向于小儿子司马攸,遭司马炎忌恨。二是司马昭的存在阻碍了司马炎称帝。
一、废长立幼遭忌恨
司马昭 (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景元四年(263年),分兵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权倾朝野》写道:“却说朝中大臣因昭收川有功,遂尊之为王,表奏魏主曹奂。时奂名为天子,实不能主张,政皆由司马氏,不敢不从,遂封晋公司马昭为晋王,谥父司马懿为宣王,兄司马师为景王”。
司马昭的妻子是王肃(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经学家,司徒王朗之子)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就是司马炎,次子是司马攸。据史料记载,司马炎“人物魁伟,立发垂地,两手过膝,聪明英武,胆量过人。”而司马攸则“情性温和,恭俭孝悌”。《晋书》和《三国演义》都记录了司马昭对次子司马攸的喜爱。《晋书》记载:“当初,文帝因为景帝是宣帝的继承人,去世早而无后,便把武帝的弟弟司马攸作为景帝后嗣,看得与众不同,特加爱护”。《三国演义》则十分简短,就一句“昭甚爱之”。正是对次子的喜爱,司马昭当上晋王后,就打算立次子司马攸为自己继承人,《晋书》:“自以为居丞相之位,死后应将大业传给司马攸”。
废长立幼自古多事端,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群臣反对。《晋书》:“将要议定世子时,文帝的意思想立司马攸。何曾等人坚持异议说:‘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头发拖地,手臂过膝,这不是做人臣的相貌啊!’自此便定下来了”。《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权倾朝野》则有详细描述:“于是司马昭受封晋王,欲立攸为世子。山涛谏曰:‘废长立幼,违礼不祥。’贾充、何曾、裴秀亦谏曰:‘长子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也。’昭犹豫未决。太尉王祥、司空荀顗谏曰:‘前代立少,多致乱国。愿殿下思之。’”就是在群臣的力保下,司马炎才被指定为继承人。这对于司马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由此野史家推断司马炎痛恨司马昭也是有些道理的。
二、阻碍称帝野心惨遭毒手
其实,对于司马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这句话的是当时的魏帝曹髦。当时曹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经营,大权实际上已经落在司马家族手中,尤其到了司马昭时期,更是严重威胁到了曹魏政权。当时魏帝曹髦感到自己岌岌可危,就说出了这句话,并打算讨伐司马昭,《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可惜,最终魏帝曹髦被其党羽刺死。魏帝被杀,贾充等劝司马昭受魏禅,即天子位。但司马昭却说道:“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圣人称为至德。魏武帝不肯受禅于汉,犹吾之不肯受禅于魏也。”后来,司马昭立常道乡公曹璜为帝,改元景元元年。璜改名曹免,字景明。而自己被封为晋王。
但司马炎对称帝却早已垂涎三尺。《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权倾朝野》中写道安葬完司马昭后,司马炎就召集贾充、裴秀入宫,问他们“曹操曾云: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乎!果有此事否?”贾充则答曰:“操世受汉禄,恐人议论篡逆之名,故出此言。乃明教曹丕为天子也。”司马炎一听,懂我啊贾充,于是继续问道:“孤父王比曹操何如?”这不明摆着要把自己往曹丕身上引吗?贾充也不傻,说道:“操虽功盖华夏,下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子丕继业,差役甚重,东西驱驰,未有宁岁。后我宣王、景王,累建大功,布恩施德,天下归心久矣。文王并吞西蜀,功盖寰宇。又岂操之可比乎?”听到这里,司马炎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说道:“曹丕尚绍汉统,孤岂不可绍魏统耶?”贾充、裴秀二人听了,赶快怕马屁说道:“殿下正当法曹丕绍汉故事,复筑受禅坛,布告天下,以即大位。”听到这话,司马炎不是推辞,而是大喜,第二天就带着人去逼宫了。
从以上的描写不难看出,司马炎心里是希望自己当皇帝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自己想当皇帝,而他老子司马昭却相当“周公”,彼此矛盾又加深一层。于是野史家据此推断司马炎就起了杀死司马昭之心。
正史记载,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是病逝。《晋书》记载:“月初九,文帝死,太子继承了相国和晋王的官爵。”《三国演义》中说是中风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