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神话背后的文化自信:哪吒现象解析

青山共风雨 2025-02-20 09:22:53

自从开年伊始,《哪吒之魔童闹海》便在电影市场上掀起狂潮,票房一路飙升,不仅在国内独占鳌头,更跨越国界,受到联合国的高度关注。这一现象,无疑是电影市场的福音,消费者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也展示了电影工业的强大生命力。

然而,随着电影的热度攀升,资本市场也迎来了狂欢,相关股票的飙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在这片欢声笑语中,有人将电影的成功与“文化自信”挂钩,认为它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应依赖于一部电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从唐诗宋词到诸子百家,从红楼梦到西游记,这些文化瑰宝早已深入人心,无需通过单一的电影作品来证明其价值。

回顾历史,自1840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国门被打开后,西方的科技与器物让我们一度感到自卑。这种心理,甚至影响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文化自信应当成为我们的自觉。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无疑为电影市场注入了活力,也为电影从业者带来了信心。但将其与文化自信划等号,未免过于牵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上。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对《哪吒之魔童闹海》保持敬意。电影的成功,是电影工业的进步,但文化自信的根基,不应仅限于一部电影。我们应当从更广泛的文化视野中汲取力量,让文化自信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