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和通宝”千年历程。承载着中华文化文明的力量和朝代深钳的足迹,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没有昨天哪有今日。这里向您展示的是一枚经历千年风霜雨雪的生坑青铜“政和通宝”。
在北宋的鎏金岁月里,“政和通宝”诞生于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笔锋之下,以铜为纸,以火为墨,篆刻出一段交织着艺术鼎盛与王朝隐忧的历史密码。

政和年间(1111-1118年),汴京的市井喧嚣与金明池畔的《瑞鹤图》辉映,蔡京推行“新政”试图挽狂澜于既倒,而方腊起义的烽火已悄然灼痛帝国肌理。这枚钱币,恰是盛极的时代切片——它既是“天下财富聚于汴梁”的经济实证,亦是宋徽宗以帝王之躯倾注匠心的艺术孤品。
其钱文筋骨如竹,锋芒似刃,将瘦金体的“天骨鹤体”凝铸于方寸之间,每一笔皆暗藏帝王对极致美学的偏执。

政和通宝以“通宝”之名,承载着北宋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记忆:交子流通、坊市瓦解、海外蕃商云集,一枚钱币可换得半匹吴绫,亦能在樊楼买醉一晌,听柳永词吟唱太平。然其铸造后期,铁钱泛滥、版式纷杂,恰如王朝在奢靡与危机间的踉跄舞步。
今人观此钱,可见证蔡京“当十钱”改革的野心,触摸靖康之变前夜的浮华。存世政和通宝中,折二篆书对钱、隶书长通版尤为稀见,锈色若青霞入骨者,拍卖价曾出现数十万元之达。

它不仅是古泉五十名珍中的雅士,更是解码宋型文明的关键密钥——当您指尖轻抚这枚穿越千年年烟尘的钱币,触碰的或许是李师师罗裙下的金线,是《清明上河图》中某个脚店的铜钱落柜声,是宋徽宗被金人北掳时袖中暗藏的最后一点帝王尊严。
这枚政和通宝,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艺术的仁君。它沉默如谜,却让所有懂它的人,仿佛听见了那朝那代的落日与黄河的呜咽。

2025年3月2日 笔者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