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关于寒衣节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月下词 2024-10-31 10:04:28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十月一,送寒衣”,关于寒衣节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孟姜女哭长城。

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寒衣节故事。相传在秦朝时期,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因种葫芦得女,取名孟姜女。后来,孟姜女嫁给了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的范喜良(也有说法是范杞良)。某年农历十月初一,孟姜女带着棉衣千里寻夫,当她赶到长城脚下时,却得知丈夫已因劳累过度而死,并被埋筑在城墙里。

孟姜女悲愤交加,在长城脚下痛哭,最终感天动地,哭倒了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骨。孟姜女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为了纪念孟姜女的坚贞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后人将农历十月初一定为寒衣节,并形成了送寒衣给逝者的习俗。

蔡伦造纸与慧娘还阳。

这个故事与蔡伦发明纸有关。相传蔡伦刚发明出纸时,生意兴隆。蔡伦的嫂子慧娘便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术,后来开了一家造纸厂。然而,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两人十分着急。慧娘想出一个办法,她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烧纸哭诉。

慧娘在棺材里突然喊道:“把门开开,我回来了。”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她声称到了阴间后,用蔡莫烧的纸钱打点关系,才得以还阳。

从此,人们认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而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这一天祭祀祖先,上坟烧纸。

秦始皇与孟姜女。

虽然这个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所重叠,但侧重点不同。相传孟姜女哭倒长城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她怀抱丈夫遗骨跳海殉夫时,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这便是传说中的姜女坟。

海潮再大也不曾淹没这座坟,成为了孟姜女坚贞爱情的象征。由于这个故事的影响,农历十月初一被称为寒衣节,人们在这一天送寒衣给逝去的亲人。

江苏大丰放牛娃的传说。

在江苏大丰一带,也有关于寒衣节的传说。相传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而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这一天都要吃红豆饭来纪念这个放牛娃。

寒衣节的起源与农耕文化。

除了上述具体的传说故事外,寒衣节还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密切相关。《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在农耕社会中,农历十月初一正值稻谷收获进仓之际,人们穿上厚重的衣服以御寒保暖,并祭祀祖先和神灵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朱元璋“授衣”。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由此,这一天也被称为“寒衣节”。

十月一“开鬼门”。

宋朝的竹枝词写道:“十月城隍又出巡,旌旗蔽日少风尘。可叹多少如花女,扮作披枷戴锁人。”这首词描述的是古代农历十月一日的“开鬼门”习俗。传说在阴曹地府被禁锢的鬼魂全“解放”了(来年清明节才重回墓田),在这天都要在各自的坟墓收取亲人送来的棉衣和“钱粮”,所以又称为“寒衣节”。

这些故事和传说共同构成了寒衣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虽然这些故事可能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行为方式。在寒衣节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祀祖先、送寒衣等活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尊敬之情,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注重孝道、关爱生命的优良传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0 阅读:95